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棉花糖女孩:青春女孩的幸福教養》推薦文

 

很多人以為臉書就像日記一樣,是把今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其實它跟日記很大的不同是日記是私密的,只寫給自己看,我們會很誠實的把心裡的話寫下來,並且透過寫的過程整理思緒,替自己紊亂的感覺理出一個頭緒。但是臉書不是,它是公開的,即使一開始是很誠實的寫,很快的就會變成取悅別人,或刻意想在別人心中塑造一個理想的自己的工具,這樣一來它的真實性就消失了。

專門研究臉書和推特成癮的瑞奇蒙大學神經科學家金斯利(Craig Kinsley)說得好:「花時間上社交網站就好像吃一頓棉花糖大餐,吃了半天沒有吃到任何實質的東西,吃太多反而會使你生病。」當女孩無處尋覓真實的自己時,她只有從頻換手機、穿著性感流行的衣服、臉書上朋友有多少、自己漂不漂亮、有多少人注意到我,這些膚淺的表面價值來界定自己,而這種自我意識是很薄弱、不堪一擊的。

當然,現在流行的「沒有羅曼蒂克的性」也是元兇之一,我們只要看《暮光之城》在少女間熱賣就可見一斑。現在的少女還是憧憬著五十年前那種「沒有性的羅曼蒂克愛」,但現實生活上已經找不到這樣的男生了,性不再是心靈的溝通而變成肉體的發洩,於是焦慮和沮喪就出現了。

所以本書最後指出,真正釜底抽薪的方法是讓孩子去做志工,真正體驗什麼叫生活。像澳州就有一所私立女子學校,讓他們九年級的女生住在離校三小時車程的森林中,花整整一年的時間學習人生的功課。那裡沒有網際網路,手機收不到訊號,沒有便利商店,連喝杯義式咖啡都沒有辦法,但是透過生火煮飯、燒水洗澡,自己洗衣服的操作,她們慢慢發現生活的簡單節奏,她們學會早上起來晨跑、看日出,每天上午讀書,下午砍柴生火、準備晚餐,過著漁樵耕讀的日子。很快的,這些有錢人家的大小姐就發現手機、上網、逛街不是快樂的必需品,充實的過日子,心情的寧靜才是。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只有父母最知道自己的孩子要什麼。所以眼光不必去搜尋別人給了他孩子什麼,而要回到自己孩子身上,多注意他精神上的需求,而不必在乎物質上的享受。請給他心靈的安全感、思想的空間和紀律的生活。



洪蘭: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