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新好男人真多

今天中午又要開會了,提供便當,所以不用去吃營養午餐。
A女教官看B男飛官拿著便當要去裝營養午餐
A教官(女):「今天要開會有便當,不用去裝啦!」
B教官(男):「沒關係啦!我吃這個就好!便當不見得比較好吃」
A教官(女):「至少不用洗碗筷」
B教官(男):「我在家洗習慣了」

講到這裡我已經覺得有點不習慣了。
但是這時主教(男)出聲了,
「那個廚房都設計給女生,對我們男生來講都太低,害我每次洗碗腰都很酸」

我只能說,新好男人應該都結婚了。現在都在我面前述說他們洗碗的經過。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表弟當主管了

繼我妹領人民幣當薪水後,剛接到二年不見表弟的國際電話,我說我還在上班,(下午五點半),他一直說怎麼現在還在上班,原來他在澳洲早就習慣三、四點下班的生活,澳洲的小孩二點半就放學去踢足球了。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的小孩還要上輔導課到五點多。

表弟的年薪,因為現在已經是主管了吧。下面管了一堆台灣人,保証五萬三澳幣,新台幣年薪160萬。他還準備申請那邊的綠卡。想想我,曾經是家裡最會唸書的人,閱歷卻是最少的,教教書搞搞笑,其他什麼都不會。三十多了,沒有力氣,也沒有勇氣往外衝了。

同學們,把英文學好,你才不會後悔。外面的世界,絕對超乎你想像的寬廣。蟬,別只留在東南亞發展吧!澳洲、美國、歐洲都可以去闖闖,你也會當上主管的。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特別寫給還在學的讀者看)

大都是覺得「讀書很好啊! 為何要叫大家別讀書?」 不然就是,「哎呀,那種都是生意人啦。 小人物還是只能念書啦。」
我覺得有點可惜,所以決定另外寫一篇狗尾續貂一下。
但也如同我所有講「人生概念」的文章一樣,開頭這裡我要強調一件事情。 我在文章裡頭分享的是「我個人認知」所推導出的想法與結論。 但請不要只囫圇吞棗的吸收「結論」。 結論其實不重要,因為我的結論只是「我的」價值觀與思維推導的產物。 大家更需要的,是了解推導的思維,並培養「自我思考的邏輯」,並以這方法建立出「你的結論」。
請記得,當你做某個決定時,那必須是因為你深思熟慮過覺得那是你要的,所以你去做;而非因為某某人說很好,所以你去做。 如果是後者,你永遠都會是各類系統的最後一隻老鼠,也永遠會覺得世界真是不公平。


好,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我得說,我的價值觀一直是非常道家、非常老子。
我非常相信事物的變動是永遠在兩個極端不停的相互流動。 當某個東西被推到極限時,就會開始走向衰敗。 衰敗未必會導致消失,衰敗到了某一點之後,往往又會開始興旺起來。
講的簡單些,就是「物極必反」四個字。
股市最可以看出物極必反的循環概念。 漲的過高,價格會往下修正;跌的過慘,會有人搶進收購。 換言之,價格隨時處在修正的狀態,隨時由一個極端會往另一個極端流動。

廣設大學、提高基礎教育,一直是過去年代教育改革的理念。 出發點似乎是源自於一種公平思維。 支持的人恐是覺得學歷是工作的基石。 所以產生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能讓更多人讀大學,就能讓人人都有好工作。 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就能賺大錢。 人人賺大錢,貧富差距降低,社會應當能更和諧。 三民主義的均富目標就能因此展開啦!」
但這假設忽略了一件事情。 社會的基本運作邏輯是經濟學,而不是人本科學的公平正義。 當你增加某樣東西的供給後,那東西只會迅速貶值,但「不平等」還是會存在著,只是計量所用的媒介將會因此轉移成別的東西罷了。 就如同大量印鈔票一樣。 鈔票大量增加時,商品數量並不會因此增加。 也因此,當鈔票數量與商品數量不平衡後,要買同樣的商品你其實得花更多鈔票去取得。 而最終,鈔票變的一文不值,商家不再接受鈔票,你得用其他的媒介(如貴金屬)去交換有限的商品。
學歷貶值也是建立在類似的概念上。 職位的需求若不創造,學歷的增加只是提升「就業的進入門檻」罷了。 原本高中畢業就能做的事情,因為滿街都是大學生,所以連服務生、泡沫紅茶的工讀小妹也都是大學畢業。 社會沒有因為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增加而均富、反而變成人人都得多付出四年的教育成本才能得到「基本工作機會」 → 換言之,窮人只是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樣講或許偏頗,但我一直覺得所有試圖以人力攪亂經濟學市場機制的舉動,不管目的是為了保護弱勢或是提升公平性,通常都只是短多長空,最終只會傷害原本想保護的那群人。 讓所有人都變成大學生,增加了社會公平嗎? 或許是,但從長遠的人民福祉來看,只是改變了門檻位置罷了。 全面的公平是永不可能以此創造的。
回到主題。 也因為學歷貶值這件事情慢慢開始發酵,如溫水煮青蛙一般。 最近十年開始,逐漸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後不敢離開校園,反而想去多念個碩士」。 我周圍認識的一些人就有如此的心態,覺得不管念個甚麼碩士都好。 若不念,就覺得好像自己還沒準備好。
加上前幾年經濟大環境確實不好,更多人覺得若可以的話,就先盡量留在校園中。 「多熬個兩年,等碩士學位有了,大環境或許也轉好了,出來就可以有個不錯的起薪。」
但回頭來看,採取這策略的大多數人恐怕都感受到失望了。 因為,真多念個兩年,狀況並沒因此更好。 新鮮人起薪不但沒有變好,反而每況愈下。
最近也在一些討論區看到關於22000、還是26000這些數字的討論。 很多人不滿,認為政府沒做事、企業主貪婪、或是企業西進造成台灣空洞化之類言論。 我個人是覺得抱怨這些是有點唱高調。 我並不是說不該談那些東西,只是覺得把問題外部化的言論,在選舉場子講講還可以炒熱氣氛,可是回到現實生活上,講這些東西其實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 罵歸罵,最後自己的人生問題終究還是得自己解決才行。
何況,市場趨勢是無力抗衡的。 以產業遷移而言,這是你我小人物不可能改變的狀況。 以製造業或是勞力密集的產業而言,只要一個地方工資過高了,遷廠搬移是個難以避免的結果。 就算為了甚麼社會責任勉強營運下去,產品不賺錢時,最後免不了也是要關門大吉。 趨勢改變了,商人為求生存自會有所對應,但學生或是年輕人也得順應改變才行。
一個該順應改變的,就是要小心習慣領域造成的迷思,比方說「會迷信覺得讀了碩士是一種加分,讀的越高就應該有越高的薪水」。 但我自己感受到的趨勢在於:接下來十年到十五年,很可能除非一些特殊職位以外,能否賺錢跟學歷高低的正關連性會越來越低。 甚至有時候,念了碩士反而將限制了自己的路。
怎麼說呢?
以我自己找人而言,一些Junior的工作,看到對方學歷很高時,會想說「嗯,這人都念到28-30歲了,可能不會想接受這種助理工作吧?」 或是「他是中文系的碩士呢,要把他培養成專案經理,不是要他重頭學起嗎? 可是另一個人選已經做過三年專案了,要的薪水接近,或許選他對彼此都容易些吧。」
這類事情我也不斷在周圍人身上看到。 念到三十歲才出來工作,但讀的又很冷門。 專業領域粥少僧多,只好往其他領域發展。 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基層工作,卻又天天抱怨老闆欺負人。 以我自己的觀點而言,這抱怨社會做甚麼? 你自己往某個方向走之前,難道都沒想過最後可能會是如此嗎?
此外,很多人資主管不會告訴你。 就是你念的如果不是台清交、公立學校、國外知名學府、或是相關領域佼佼者的學校,碩士學位對很多公司而言根本跟大學畢業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別怪大環境,也別怪企業無情,而是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遊戲規則是甚麼呢? 有沒有認清楚,現在的遊戲規則,已經跟我們父母親那一輩完全不同了。
我這幾年,如果碰到年輕人來問我出路,我都會跟他講。 除非你很喜歡學術研究,或是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專研甚麼特殊學問,否則盡量提早從大學畢業,然後找份工作專心的做個兩年三年。 千萬別試圖躲在學校中。 學校躲越久,在接下來的環境中,你的競爭力只會更弱。 (除非你是一路都念極度知名的名校,那是例外)
我並不是要宣揚讀書不好的概念。
讀書有其價值。 我只是覺得,你要念,就是「自己得很想」鑽研某種學問,所以願意承受選擇變小的風險,而一路讀上去。 但你要有心裡準備,當你成為那領域專家時,你也很可能一輩子只能待在那領域了。 一些冷門的科系,如果你不能成為那領域最頂尖的學者時,甚至你可能將根本找不到相關工作。 換句話說,讀書必須是你的興趣。 你因為興趣,而寧願犧牲自己的就業機會與生涯廣度。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會阻止你。
但若你讀書只是為了工作想加分的,那我會真心建議你先出來工作個一兩年。 不管做甚麼都好,然後才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去讀書進修。 這時候你會清楚社會脈動,加上你有實務經驗後,念書也比較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除非你是在特定幾個領域(高科技研發、學術領域、公家單位、醫生、法律、工程設計、或部分還很保守行業等),若在一般中小企業、行政、甚至服務業,你會發現碩士畢業與學士畢業的薪水差異會越來越小。 一些技術主導的領域(如設計、動畫、廣告、餐飲、服務),碩士甚至可能完全沒加分。
所以,若你讀書是為了就業,若想投資在刀口上,那就最好出來看看社會,了解到底甚麼類型的人才最被需要,然後才去念。 盡量不要畢業就去念碩士,因為你很可能完全搞錯了人生方向。 等到最後發現社會遊戲規則不是父母講的那樣「讀書就自動能賺大錢」時,你已經浪費了生命中最值錢的一段時間了。

如果你還是高中生,我會還是鼓勵你念大學。 雖然我覺得十年後有一技之長的人會很吃香,但畢竟你在三四年後就要面對社會。 到時候的風氣還是會把大學當成一個基本門檻。 但你最好要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要甚麼,並培養一個能拿出去的「特別技能」,不要認為大學還是甚麼由你玩四年,那完全會是浪費生命了。 暑期也最好找一些你有興趣的公司,試著去做個短期的工讀。
我相信接下來的十年,專業能力或經歷會更重要於學歷。 因為當學歷大家都有而不稀奇時,你要出奇制勝,就得有些不同的東西。 這東西不僅僅是證照,而是真正扎實的技術能力、經驗、眼界、或是良好的工作態度。 這些東西,很可惜的告訴你,幾乎都不是學校能給你的。 所以你得花時間在學校以外(如工讀)試著加以培養。 如果你能擁有這東西,接下來十到十五年間,你很可能是能無往不利的。

至於已經在大學以上的,我建議你要嘛就是好好念書,把自己的專業學通、學透徹。 千萬不要明明是本科系的,畢業後卻甚麼都不懂。 這會害慘你自己的。
如果學校實在讓你沒興趣,你也該試著學些畢業後對你有幫助的東西。 我覺得最基本是要會OFFICE,尤其是EXCEL。 如果你打算進入大公司,EXCEL的熟練是很有幫助的。 這在任何基礎職位上都會用到。 你如果熟悉這工具,你會讓自己、讓你老闆都輕鬆很多。 我也建議你學習如何寫報告。 無論你知道是一般行政人員、企劃、專案成員,你若知道如何寫一篇好的報告,你都更容易讓自己脫穎而出。
再來我建議你培養理財能力。 為何這很重要? 因為這涉及到你之後能擁有多大的自由度。 很多人不快樂、很多人恐懼社會、恐懼變動,在於他們沒有很快建立一個安穩的財務基礎。 如果你能在工作一年兩年內,有一些儲蓄、避免過度消費、有些投資部位。 你自然就可以考慮很多事情。 休息去念書? 出國進修? 轉換跑道? 結婚? 離家獨立居住? 嘗試更有前景但低薪的工作? 你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你也不會因為「需要」一份工作而工作,而是可以慢慢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工作。
若你還能有好的態度、並有能力在工作上做出成績,就將能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
所以我想補充的,大概是這樣的概念。


那,我寫這一大篇到底要講甚麼? 讀書不好嗎? 你該去當黑手? 或是宣揚甚麼古怪理念?
其實都不是,我只是單純想講「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大家都說對的方向,總有一天它會變成過時的論點。 當然,我講可能的狀況,也可能最後因為一些因素並沒發生。 所以你該要做的,是「永遠不要」去膜拜誰的論點,也不要速食的去全盤接受別人的思維。 而是要嘗試建立自己對於世界脈動的觀察,了解自己的需求,並思考如何交換與犧牲。
千萬不要想盲目跟隨別人的腳步走。 很多事情是有「時機」這關鍵的。 雖然隨著大多數人的腳步走最穩當,但實際上將註定會是「最辛苦」的一條路。 因為當大家條件背景都類似時,你就容易混雜在大眾之中無法被辨識。
你,就變的平庸了。

換言之,若你跟隨著最老套的讀書、上大學、念碩士、出來就業的路徑走,十年之內你確實還餓不死的。 但你投入了很多時間,卻將得到與父母那一輩不成比例的報酬,這是可惜的。
當然,我們最終都可以怪社會怪父母。 但最後要實際經歷人生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不是嗎? 所以請好好用自己的眼睛來確認、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判斷,並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吧!

你希望你的孩子賺錢多少錢?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國小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30坪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連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

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生。

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
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
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鑰匙店

上星期佳婷發了住宿的我們幾把鑰匙,經過試驗之後,絕大多數的人都不能打開門。
讓我想到去年在小導時,阿康老師交待yabi去旗山打鑰匙,原因竟然是「他在美濃打了四次都打不開」,我以為是很難打的key,結果只是一般大門的key.
以前在恆春也打過幾把key,從來沒有打不開的情況。真的很想知道,這裡的鎖匠師承何派???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全球最大宏觀對沖基金賣空獲暴利

全球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布勒旺霍華德(Brevan Howard)過去3周利用全球市場的動盪獲利近15億美元。

全球股市過去1個月以來下跌逾10%,而布勒旺霍華德在此期間的斬獲,證明瞭旗下掌管320億美元資產的這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基金管理公司判斷正確。過去1年多以來,與許多同行一樣,布勒旺霍華德在波動的行情中一籌莫展。

該公司一名高級員工表示,基金自入夏以來開始“押註於全球經濟放緩”,這一策略已開始帶來相當可觀的回報。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者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最近的斬獲意味著,今年大部分時間里表現平平的布勒旺霍華德旗艦基金Master Fund如今上漲了逾11%。

對沖基金研究(Hedge Fund Research)表示,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宏觀對沖基金平均下跌0.2%。

所謂全球宏觀對沖基金(如布勒旺霍華德基金),指的是謀求通過債券、外匯、利率和股票交易從全球經濟變化中獲利的基金。

因其規模和交易頻度,布勒旺霍華德被普遍視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債券交易公司之一。然而,它的低調也是出了名的。

布勒旺霍華德公司主要創始合夥人、瑞信(Credit Suisse)前頂級交易員艾倫•霍華德(Alan Howard)在公司新近開設的日內瓦辦公室親自照看Master Fund 240億美元投資組合中的三分之一資產。

在最近一封致投資者信中,布勒旺霍華德表示,美國所面臨的財政挑戰的“艱巨程度”剛剛變得明顯。

信中表示:“發達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可能掉入一個流動性陷阱,而與此同時,其大部分財政和貨幣政策手段已用盡。”

布勒旺霍華德一名發言人拒絕置評。

市場動盪令對沖基金折戟

對沖基金行業遭遇了自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以來最慘烈的一個月,全球許多大型對沖基金都蒙受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股市一路下跌,殺了對沖基金經理們一個措手不及。投資組合的價值下滑,基金經理們紛紛拋售所持資產,兌現了損失。

據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初步估算,8月份對沖基金平均損失4.1%。就業績的糟糕程度而言,本月排在了有史以來的第四位。

Paulson & Co是損失最大的公司之一。這家管理著360億美元資金的基金公司,在2007年因豪賭美國次貸市場而一舉成名。據一位投資者透露,截至8月19日,該公司旗艦基金Advantage Plus當月下跌了14%。照此計算,從年初以來,該基金累計損失了40億美元左右,按比例計算接近39%。

其他所謂的“事件驅動型基金”也都遭受了損失。此類基金圍繞收購、IPO或破產等特殊事件進行交易。Owl Creek資產管理公司(由傑弗里•阿特曼(Jeffrey Altman)掌管)旗下50億美元的旗艦離岸基金,到8月中累計縮水9.3%。York Capital旗下20億美元的York投資基金也損失了5%。

業內人士稱,市場突然被宏觀經濟事件(尤其是美國的消息)占據了心神,把許多基金難住了。這種情況讓素來註重從下至上的企業基本面分析的基金經理們手足無措。許多傳統的多空(以做空來保護所持多頭頭寸)股票型基金管理公司僅就規避市場下跌作了輕度對沖,以致束手無策。

截至本月中,摩根大通(JPMorgan)旗下Highbridge Capital的多空股票型基金縮水9.2%。激進型對沖基金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旗下管理55億美元資金的旗艦基金損失了6.7%,Pershing Square的掌舵人是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

據經紀商們表示,分毫無損的基金寥寥無幾。“我們看到基金經理們大舉進行去杠桿化。”一家大型大宗經紀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一位投資者透露,Perry Capital旗下54億美元的旗艦基金同樣損失重大,下跌了5.4%。

一些大名鼎鼎的歐洲基金也遭受了損失。在8月的頭兩周,歐洲最老牌的對沖基金之一Egerton Capital的旗艦基金損失近5%。

Sloane Robinson旗下所有基金一律虧損。截至月中,該公司14億美元的環球基金Sloane Robinson Global下跌了7%,26億美元的新興市場基金Sloane Robinson Emerging Markets下跌了近11%。

譯者/何黎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教師人數


教育部統計,師資人員共計16萬3409人,其中正式編制專任教師計8萬6804人,代理代課教師計1萬5977人,儲備師資人員計6萬628人,任教率為62.90%,較98年度任教率增加0.33%。
教育部表示,儲備師資人員為公務機關正式編制人員計3745人,就任公務機關非正式編制職缺及其他行業者共計3萬7774人,其中以教育服務業1萬5243人最多、製造業4963人次之。

去年儲備教師人數不含代理代課教師就有6萬628人,創5年新高。如果再加上代理代課教師1萬5977人,一般俗稱的流浪教師則破7萬人,創6年新高。

台股躍進萬點? 500萬股民資訊管道大解析

台股躍進萬點? 500萬股民資訊管道大解析
台股大盤加權指數從去年6月平均6574點,到最近的9600點大關,整整一年期間,行情屢屢看漲。而根據一項年度的台灣股民調查估計,台灣股民人數從去年6月的412萬,到最近已增加到516萬。股民的資訊來源,則以網路的資訊管道表現最為穩健。
(2007/7/30)

台股大盤加權指數從去年6月平均6574點,到最近的9600點大關,整整一年期間,行情屢屢看漲。而根據一項年度的台灣股民調查估計,台灣股民人數從去年6月的412萬,到最近已增加到516萬。股民的資訊來源,則以網路的資訊管道表現最為穩健。

這項調查是由知名法國市場研究公司台灣易普索(Ipsos Taiwan)與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共同合作,在過去一年來以電話訪問持續追蹤全國股民的資訊通路習慣,共成功執行3600份有效樣本。調查中的股民是指目前擁有股票的人。

股民們通常透過多元管道了解股市行情。調查顯示,目前股民們仍以電視作為主要資訊管道,有42%的股民會透過電視了解股市行情;其次則是報紙,有36%的股民會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管道雖然是股民的第3個主要資訊來源,卻和報紙管道比例的差異甚小,有35%的股民會使用網路參考資訊,網路也是唯一一年來有穩定比例股民支持的資訊管道。會從網路尋找股票訊息的人數,在過去一整年來的平均為138萬人。

另外,親友推薦則是股民的第4大資訊來源,比從雜誌管道的比例還多,有25%的股民會從親友處得知股票資訊;雜誌則是有21%。

調查也顯示,台灣的股民們並不怎麼喜歡看公司財報,也不那麼愛聽股市老師分析講解行情,會從公司財報裡和股市老師中,尋找股票資訊的比例皆少於1%。

如從族群來分析,學生族群運用網路管道找尋股票資訊的比例最高;上班族則是以報紙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網路、電視等大眾媒體;家庭主婦除了電視、報紙以外,親友推薦是第3大股票資訊管道來源。

另外,台灣股民的年紀偏高,50歲以上的佔了40%;其次則是40-49歲的族群,佔了28%;也就是40歲以上的股民,佔了整體人數的6成以上。20-29歲的年輕族群,則只有8%的比例。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台灣易普索總經理錢志遠認為:「在台股當紅之際,股民人數的持續增加是可以想見的。而網路將會是未來的股民蒐集資訊的主要管道,因此建議與投資相關資訊可以增加運用網路管道宣傳的比例,提高股民們接觸資訊的機會。」

創市際執行長江義宇表示:「股民人數在最近一年呈現大躍進的成長趨勢,顯示國人理財行為的積極提升。在投資信心大好的前提之下,建議相關金融商品可經由不同族群偏好之資訊管道進行推廣,提供股民在股票的投資外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關於Ipsos Taiwan

Ipsos成立於1975年,為全球第三大的Survey-based市場研究公司,提供給客戶量身訂作(customized)及聯合性 (syndicate)的調查服務及研究產品並提供顧問諮詢,包括概念及產品測試、消費者使用習慣及態度、長期追蹤調查系統、品牌忠誠度研究、銷售量預估、行銷模式及其他更深入的分析。

Ipsos目前在全球各地超過50個分公司,涵蓋歐洲、亞洲、美洲、澳洲、太平洋地區和中東等地區。研究調查執行範圍涵蓋超過100個國家,全球共有超過6,000名全職員工,分布全世界的客戶數超過5,000個,以提供各種規劃完整的質化、量化調查研究。

**以上資料引用煩請註明資料來源為Ipsos Taiwan (台灣易普索)**
進一步資料,請參觀我們的網站:www.ipsosasiapacific.com

新聞聯絡人
黃美華 Meicy Huang
Telephone:02 2701.7278 ext. 114
E-mail:Meicy.huang@ipsos.com.tw


新聞發佈單位:Ipsos Taiwan (台灣易普索)
聯絡電話:02 2701.7278 ext. 114
E-Mail:Meicy.huang@ipsos.com.tw

台股暴跌464點 一週掉791點

2011-8-6

〔記者盧冠誠、陳永吉、鄭琪芳/台北報導〕歐、美股災再度橫掃全球,但重災區卻發生在台灣!昨天台股 加權指數終場狂瀉四六四.一四點,跌幅五.五八%居全球主要股市之冠,「黑色星期五」單日市值蒸發一.二一兆元,若以全台開戶人數八百八十萬人計算,每位 股民帳面蒸發十三.八萬元,目前股市總市值降為二十一兆元。
單週蒸發2兆 更甚金融海嘯
本週台股暴跌七九一點,單週市值蒸發二.○八兆元,創下金融海嘯二○○八年十月初以來最大單週跌幅。
除了一般散戶虧錢外,上市公司大老闆們也是資產大失血,台灣首富王雪紅,僅就個人名下持有宏達電股票近二萬六千張,本週資產蒸發十五億元;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手中持有鴻海股票一一六.八萬張,本週資產也是縮水十億元以上,兩人縮水的資產可以買下幾間「帝寶」豪宅。
昨日股災也嚇壞融資戶,光是昨日一天融資餘額即大幅下降一百二十九億元,融資戶認賠殺出手中股票,下週台股將再次演出融資戶逃生戲碼,股市賣壓沉重。
國安基金伺機進場 行庫護盤
面 對歐美股市造成的股災,行政院長吳敦義昨日說,國安基金將選擇「最適當時機、最適當的方法進場」,國安基金設置的用意,就是金融或是股市有不安定的特殊狀 況時,以最適當時機、最適當的方法進場。但何時會進場?吳揆強調,國安基金有一定運作機制,「不是我這個外行首長可以干預的」。
財政部次長兼國安基金執行秘書曾銘宗表示,「國內經濟成長率今年可達五.○一%,今年第一季上市上櫃公司營收成長率高達三十%以上,經濟基本面與產業面表現穩定,國安基金是否要進場護盤,未來將視情勢發展再做決定」。
台股加權指數昨日終場以七八五三.一三點作收,創去年九月以來新低,單日成交量放大至一六二二億元;大盤以跳空摜破八千點開出後,就再也回不去了,電子股全面重挫,金融股本有撐盤跡象,但最後還是不支倒地,傳產走勢同樣疲弱,終場上市櫃總跌停家數高達八三七家。
法人表示,投資人信心崩潰、外資持續賣超,加上全球恐慌氣氛未除,建議投資人短線上不要接「沒落地的刀子」,待股市籌碼沉澱後再思考佈局方向。
受到近千家個股跌停的影響,外資就算想賣也賣不掉,單日賣超金額僅一五六億元,但卻是頭也不回、連本帶利大舉匯出,市場估算,昨天外資匯出金額超過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二九○億元);外資在台股則是連續四個交易日站在賣方,合計共賣超台股四五○億元。
雖然國安基金還沒有進場,但台銀、土銀、合庫等三大公股行庫,已接獲指示進場護盤;統計昨天券商進出數據,台銀、土銀、合庫合計買超最多的是長榮航,張數達二二六○張,其次為彰銀的兩千餘張,包括鴻海、統一、聯電等也都超過一千張,從重點權值股下手,護盤意味明顯。

2009年每個股民平均賺100萬

2009年每個股民平均賺100萬
這個標題大家應該都有聽過吧!!!
除非你是像小條一樣家裡沒有電視,然後也不看報紙,整天只想著邁向大航海時代的宅宅!!!
今天就來為大家說明,每個股民平均賺一百萬的由來
首先腦袋尖尖的各位可能會想:
為什麼去年賺到的連這一半都不到,甚至是像小條一樣,連最基本的低標都沒達到那麼遜勒
好的,針對 「每個股民賺100萬」這句話,我們來探究其中的奧妙
股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台灣有開戶的證卷戶,數量大概在800~900萬左右(佔了全台灣人口的1/3耶),所以說記者大哥大姊們使用這個字眼,代表他們的計算分母基礎大概就是這個值
所以每個股民賺一百萬,就是說2009年全台灣的股民總共賺了8兆喔(NT$8 trillion=USD 250 billion  )!!!
哇塞,這個金額大家想過沒有
如果小條沒記錯的話,台灣每人的GDP平均大概是USD16,000,也就是說台灣的GDP總額大概是NT$ 11.1264 trillion=USD 352 billion,以22000000台灣人計算)
如果再加上股民賺的8兆的話,這樣台灣去年的GDP成長率不就超過71.9% (這個數字應該可以說是世界記錄了吧)
可是實際上呢???
真相當然只有一個,待小條細細說來~~~~~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個8兆,應該就是股市市值增加的數值
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去年股市4000點的時候的市值是多少???8000點的時候市值是多少???
那大家或許會說,市值增加代表帳上獲利也增加咩,所以記者說的沒錯呀。
但是股市有一句名言:沒有賣的不算賠;相對的,沒有賣的也不算賺喔!
如果大家認同這句話,那麼精彩的就要來囉~~~~
要是去年所有的股民都急著想把這帳上獲利100萬套現好過年,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
股票會漲?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有人要買。
股票會跌?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有人要賣。
當這個島上的800萬股民一起賣股票套現的情況出現,那時候的慘況大家應該可以想像的到
好了,經過小條這樣的解釋,大家對於沒有賺到100萬應該也釋懷了吧!!!
那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對於外界給予的資訊,應先加以過濾分析後再吸收,偶爾用一下大腦思考
畢竟,真相只有一個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