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Dr. CJ 0522 膽小鬼+游泳

 



5月22號DR CJ 的故事是用電子白板去呈現, 因為不好拍攝 所以我用口述的方式把它寫下來


有一隻烏龜 他爸爸交代他說如果要去游泳的話 一定要有一個大人(Adout)陪他一起去

有一天他看到在池塘裡面有三隻小鴨子,這3隻黃色的小鴨子就笑他是膽小鬼scaredy-cat,不敢下水

說他害怕游泳,烏龜一生氣之下,就跳下水裡非常奮力的游向這三隻小鴨子,證明他不是膽小鬼

他跳下水之後呢就非常容易的游.可是發現了他越游越慢.

因為他已經沒有力氣了就在這時候來他開始叫help help但是呢這三隻小鴨子非但沒有停下來救他而且還笑他然後呢就游走了

這三隻小鴨子遊走之後呢他感覺自己的自在往下成一直往下成

當他一直不斷往下層的時候他腦海裡想到了他爸爸跟他說絕對不可以因為絕對不可以一個人就跳下水裡面去游泳

因為他真的沒有力氣了


突然感覺有一股力量把它往上拉 這時候他我抬頭一看原來是他的爸爸

他就跟他爸爸講了他呼叫救命可是三隻小鴨子不但笑大而且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爸爸非常的生氣跑去跟這三隻小鴨子說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聽到人家叫救命的時候要去幫忙他我要罰你們一個禮拜都不準到這個池塘裡面來游泳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布丁的柔軟度都滿足練體操的標準

 教練說布丁的體力,柔軟度都滿足練體操的標準


但是

1,左右腳協調性不佳(這跟復興公園的直排輪教練說的一樣,只用一隻腳溜)


2,非常容易暴衝,如果他進來,一直不聽指令,他也無能為力讓布丁進步,這跟屏榮的體育橘子老師講的也是一樣。


我是滿想讓布丁試試看

因為教練是國手

我以前的籃球隊教練就是國手出身

跟現在國小球隊很多都只是體育系畢業在帶

專業程度有差。


親愛的梁教練還有克強教練你好

   上上週帶兒子去體操館接受克強老師的評估離開體操館的時候有問侑辰是否喜歡體操侑辰當時是說喜歡晚上我放了一部體操訓練的短影給侑辰看 跟侑辰描述說這個體操訓練的非常辛苦他有確定想要參加嗎? 侑辰回覆是:他喜歡旋轉翻滾覺得很帥但是他不喜歡劈腿 最後他想想說那他不要了我覺得他應該是有喜歡這個項目

    2天我找了翻滾吧!男孩,後續有跟侑辰稍微提到體操好與不好我沒有再次的遊說是因為侑辰本身有adhd 的狀況克強教練有發現他容易爆衝要帶著他似乎會很辛苦常常不聽指令我怕侑辰不是心甘情願真的想去是被我去被強迫去的會對教練造成困擾不然我很想要帶他去體操因為他超級他的體力超好的我覺得就算你們這樣天天操他他應該也不會覺得太累反而會很適合他放電

在此我先留下我的聯絡電話(0937555114)如果有其他的人想要一起加入體操隊你們可以評估看看侑辰是否適合一起訓練這樣子教練就不用為了侑辰1個人從頭訓練,最後不論是否侑辰有加入你們, 都真心謝謝你們為屏東的體操項目這麼努力

                                   林千琇 敬上



布丁4月又開始暴走

 

4/12  一直跟陳家恩玩,很多人會很high, 上課不專心很high控制不下來, 體育橘子老師說不能拍球,一直拍,七巧板不想拚, 找女生教他.一起完成. 侑辰旁邊要安靜的.



4月14日下午4:17 
分享對象:你的朋友和 Ming Je Jeang 的朋友們
朋友
感佩幼稚園老師常常需要1對1的教導布丁, 我經常遇到上課沒在聽, 要寫習作就要我過去講解的學生, 我會很不高興,但還是會講解,想說至少他還有拿來問我.
老師其實也有發現布丁積木能力不錯, 上課若布丁坐不住,也會給他表現的機會,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
而且不論我寫布丁去公園暴衝,還是寫功課不專心,老師都會很有耐心的回覆說,要不斷叮嚀提醒他。
Ming Je Jeang 以後周末聯絡簿由你簽名, 我懶得一一拍照給你看了.















下午4點半到屏榮
年輕cherry老師值班  
他看到我說侑辰最近吃飯和上課又開始走來走去
像今天飯沒吃完 就跑掉了
要一直盯在旁邊

然後好像想到自己在值班
說叫merry老師跟我說
marry老師出來後說
侑辰打曾少廷跟他昨晚講的完全無關
是侑辰趁少廷去盛飯
把少廷放在桌上的盤子藏起來
讓少廷找不到
少廷跑去跟老師說

然後午睡後用毛巾甩佳宥
也跟佳宥和佳恩玩跰跰槍無關
因為佳宥和佳恩都各自離侑辰至少2個人
當時佳宥剛剛睡醒,侑辰毛巾就甩到佳宥眼睛
佳宥才跟老師說

除了昨天以上有處理的2件事情
還有平常排隊就喜歡咕嘰一下前面的小朋友
走過去別人的位置 就打人家一下 或是拿別人的鉛筆盒   小朋友來各種告狀  不勝枚舉


老師為了顧及侑辰面子
都是事後才帶到一邊跟侑辰勸導
但是侑辰常常一臉
我只是好玩而已
你們幹嘛那麼生氣
沒一小時又開始發作



剛好昨天少廷媽媽在監視器上
看到侑辰一直去少廷的位置
2人好像在爭執甚麼
立馬打電話給老師講了半個多小時
老師說會再跟侑辰和侑辰媽媽溝通
老師才會跟我媽媽說
晚點會打電話給我

我常常在處理學生事情
遲到,不掃地,上課滑手機,分組不公平等等。已經覺得很煩。
但是很少一天要處理3,4次
還要接家長電話

merry說他有時候
會氣到出去教室外面走走。

我說侑辰這雙手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解決
常常帶他去看醫生
一定亂摸醫生桌上的東西
有一次我事先捉住他的手
變成他用腳踢醫生桌子
讓我無法跟醫生好好講話
我當下真的氣到甩他巴掌
他當下才停止自己的動作
讓我安靜跟醫生講話。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青少年次文化

 


孩子大量接觸這種沒有深度的內容已是必然(相信我,一味禁止也沒用的,只會適得其反),那麼提供動腦的機會,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其實並不難,包含帶孩子一起看新聞,詢問他對於每個政策、事件的看法;或是找出家裡/班上一些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請他發表意見...從日常中訓練孩子的腦袋不停止運轉,將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抖音模仿浪潮可視為青少年次文化,成人社會不宜過度貶抑「無腦」

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就非常注意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跟品質,也沒有特別讓他有自己的帳號跟參與一些社群。但是孩子上了國中要求手機,他就發現孩子開始參與一些社群,尤其又喜歡看一些無腦的影片,也會和同學拍攝一些短片上傳,讓他非常擔心。

在國中服務的老師跟我提過,現在的國中生深受抖音之類的短片影響,由於後製簡單上傳容易,他們很喜歡把彼此打鬧的影片放到社群上跟人分享。眾多強調快速、碎片化的社群平台就是他們最佳的選擇,那裡也聚集了一群跟他們一樣的青少年,大家比拚的就是誰的影片可以快速攻佔他人。自己的影片越能在短時間吸引社群的點閱,他在那個群體就會獲得越多的肯定。

另一位老師也告訴我,學生對於這類型的短片興起一股模仿的浪潮,類似快節奏、重複的音樂不斷翻唱,但這些音樂浪潮也只有持續一陣子就消失。不單只是音樂,那些搞笑、無厘頭的影片行為,學生也會爭相模仿,不管行為適不適當,只要有趣、高點閱率就是他們複製的對象。

應該禁止這些社群短片嗎?

隨著科技媒體普及,我們時常聽聞國高中之間對於社群媒體的依賴,許多青少年的行為都會跟著這些社群媒體起舞,甚至會成群地模仿這些短影片,集體起鬨。眾多社群平台,為了能吸引大量的用戶,透過新奇、短暫的影片來獲取用戶的注意,像是IG限時動態、Twitter、抖音等,現今也有越來越多青少年投入經營這類的平台。

然而,有些父母也都注意到,自己的孩子以前並沒有沉迷於這類的平台影音,為什麼大了之後反而卻積極投入?平常看似乖巧的孩子,上了青少年的階段,卻開始做出一些反向的行為,明明知道不合宜的事情,總是瞞著成人進行,而且還常常是一群人一起。這樣的轉變,很自然地會被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人帶壞,交到了壞朋友。

許多人感慨是因為網路科技的氾濫,並且主張應該要嚴格管控青少年的社群文化,以免這些無腦影片戕害了他們的價值觀,造成反社會行為。

屬於青少年的次文化是一種發展需求

其實這類型的現象,並不是現代才有的,至於是否全是壞事則難以論斷。在網路社群普及的今日,排除真正3C成癮的理由,我們其實可以把現今青少年這種「不假思索、大量上傳、模仿網路影片的行為」,視為一種青少年的次文化。

青少年的次文化,是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要滿足自我認同的心理需求而形成有別於成人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內涵,青少年次文化有幾種明顯的特徵:是社會變遷的一種產物、文化是橫斷性(不會往上或往下延續)、屬於同齡同質且行為會受同儕影響、依附在主文化下無法獨立。

青少年在發展的歷程當中,一方面不想要只依循傳統價值成長,所以會表現出一些對成人社會價值的反向行為,以此凸顯自己的獨立形象;可是另一方面他們渴望成人的認可,但這些對傳統價值的反向行為難以受到成人的肯定,所以很自然會轉為尋求同儕的認可而成群結黨。為了要獲得同儕之間的認可,青少年就需要表現出與大家都一樣的行為,才可以順利地融入同儕團體。

青少年的次文化很容易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所以縱使家中的孩子過往就沒有頻繁地接觸3C影音,但到了青少年階段,當身旁的人都在使用,為了要融入群體,他也就必須學習這種文化行為,跟著加入這類型的媒體經營,說著成人不懂的話語,投入這些所謂的無腦影片,並跟著大家一起模仿這些無腦行為。

次文化是成長探索的過程

有趣的是,青少年的次文化往往會被當前時代的成人視為一種「叛逆、不長進、負面發展、沒有前途、損害社會價值」的現象,從早期的電視遊樂器、網路聊天室筆友、Rap曲風、AB褲、泡泡襪、手機簡訊時代、火星文、注音文等,到近來的IG、抖音現象,每一個世代都有成人會認為青少年這些行為並不適當,挑戰著社會價值,也都有人主張應該要避免這些文化產生。

然而,就個人生涯發展的歷程來看,青少年的次文化,其實有著正面的意義。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成人為了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會將其保護在正常、良善的生活圈當中,這是正確卻適當的作法,但是當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身心逐漸成熟,他有了更多的機會與能力去接觸不同的社會行為,此刻就會開始產生一些不同的想法。

青少年其實是需要藉由接觸這些次文化的行為,來和自己成長過程當中的價值行為進行比較與探索,然後才能逐漸理解,哪些是善哪些是惡,並在這些不同的次文化當中,摸索出自己認可的身分價值,作為進入成人社會的重要方向。這種過程是辛苦的,青少年需要有人與他一起探索這些次文化,因此團體歸屬感更是這個時期的重要元素,畢竟成人不會隨便允許他們嘗試一些與社會價值相反的事情,所以青少年們,就會形成自己的團體並在有限的範圍之內探索與嘗試。

成人的支持與陪伴是蛻變的關鍵

當然,這樣的探索並非完全沒有風險,青少年也是有可能在這種次文化之間真的迷失了自我或誤入歧途。成人要特別留意的是,青少年追求自我認同的根源是希望獲得社會認可,成人社會對於次文化的過度貶抑與忽略,容易會使得他們在這個期間,將情感依附轉移到其他反社會性的團體,像是幫派、竊盜集團等,也可能因此而無法確立自己的行事準則陷入憂鬱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作為青少年身邊的重要成人,我們應該做的並非是全面禁止,而是適度參與並理解他們在這個階段面臨的不安與矛盾感,給他們能找尋自我人生價值的機會,才能協助青少年們順利地走過這個動盪的時期。

面對現今這些看似無腦的社群模仿文化,我們更應該好好觀察青少年們要傳遞的想法,成人雖然憂心,但卻也不必過於消極,我們只要記得不要完全介入或徹底禁止他們的次文化,但要對極端的道德界線保持關心警戒,並試著相信,多數的青少年在經過一陣子的探索比較之後,最後仍可以判斷哪些的行為是符合成人社會當中良善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