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自閉兒父母的修練

 自閉兒父母的修練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OWxPL-MYRM24CFL6Q_zQHOy7pkrA1Rv/view



大寶三歲開始上幼兒園,本以為好日子就要降臨了,然而事情總不如想像順利!他第一天開學就巴園長耳光,第二天打老師手臂,接連一整個星期都站在教室後方,好說歹說就是不肯坐下來。老師建議我們去醫院檢測,做完一連串測驗,診斷書寫著「輕度自閉」、「發展遲緩」、「小肌肉發展不足」,我看了內心交雜著委屈和捨不得,忍到夜裡才哭出來。

在這個世界為他貼上標籤之前,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只覺得,說話是慢了點、依賴了點、難以入睡了點、脾氣暴躁了點。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遲緩,導致他不如意就大叫,或用指甲抓傷我的手背。有時看到天花板會猛然嚇得躲進我懷裡,或是告訴我「娃娃車上面有可怕的老人」這種靈異故事。

知道自己的特別,大寶一直沒有太多自信。語言和社交障礙,讓他想交朋友卻不得其法,靠在同學肩膀上,不是被嫌棄,就是被推開,偶爾還會撞到牆壁瘀血破皮或受傷。漸漸地,他的笑容不見了。然而,很慶幸我們發現得早,也坦然接受大寶是個特別的孩子。大叔離開穩定高薪的工作,成了時間較為自由的專欄作家,父子展開一段追逐早療的日子。每一次上課,他都更進步一些,一次次的累積,漸漸縮小與其他孩子的差距。課程結束後,父子倆會去咖啡店吃下午茶,大寶得到一小盒樂高作為獎勵。大叔寫稿時,大寶拼樂高,小肌肉發展得愈來愈好。拼樂高這件事,他比同齡小朋友厲害些,這讓他有點兒開心。

大叔熱愛美國職棒,兒子們耳濡目染也愛看球賽,周末我們會去操場玩棒球。為了讓他將來更適應國中生活,我們搬到較為單純的社區,小六時大寶轉了學,加入學校的樂樂棒球隊。因為抽高,身體的質量增強,大寶成了球隊的強棒,資源班的學弟妹看到他都會歡呼,他的臉上開始有些光芒。只不過,回到一般的班級,又變成憂鬱小生了。

升上國中後,因為長得高,同學開始會揪他下課打籃球。他們偶爾也聊聊棒球、電影、遊戲、總統大選和冷笑話。漸漸地,他也掌握到些許社交技巧,會幫同學去福利社買點心、借同學文具表示友善。我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在學校是快樂的。

回望過去那些日子,現在懂得微笑了!那些深厚的親子陪伴,是彼此生命的禮物,前幾年的眼淚真是白流了!十五年來,從悲傷、挫折、茫然,到後面的成長、漸入佳境,以下是大寶讓我領悟的事:

1.自閉不是病,只是一種人格特質或偏向。請不要悲傷、憤怒或羞赧,唯有接受生命的安排,才會有快樂的人生。

2.夫妻共同面對,不要去指責究竟是遺傳了誰,這一點意義也沒有,徒傷感情而已。請務必記得,和諧的家庭氛圍非常重要,是安定的力量。自閉症的孩子非常敏銳,家裡的氣氛稍有不對,他們馬上能察覺出來,並會明顯感到不安和躁動。正向樂觀的父母,才能給孩子能量去縮減他與世界的距離。

3.孩子若困在自己的世界,請同理他,並給他一點時間。不要逼他,更不可以打罵。多跟他說話,等他想清楚了,就會出來面對了。

4.用他喜愛的人事物,也許是音樂、影片、美食或旅行誘他出洞,讓他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有好玩可愛的事。

5.自閉的孩子通常有些過敏問題,腸胃也較弱。因此我們儘量讓他吃原形、無添加物、無加工的食物。有農藥疑慮的食材,如豆類、花椰菜等,就用水先汆燙過。水一定要過濾煮沸再喝,冰飲或手搖杯偶爾喝就好,畢竟開心還是挺重要的。糖類食物不要吃太多,情緒會比較穩定。衣服選擇透氣、舒適的材質,可以的話,帶他親自去選購。洗髮精和沐浴乳儘量選無刺激性的配方。洗完澡記得擦上保濕液或乳霜。添購一台空氣清淨機或穿戴式清淨器,讓他們身體舒適些,睡眠品質也會較好。家庭的環境要整潔,定期除塵蟎。外出時,一定要戴上口罩(若戴得住的話)。

6.他們的靈魂特別澄澈透明,通常也易看見另一個世界的靈體。當他感到害怕的時候,請相信他,用胸口和身體包覆他、熊抱他,千萬別指責他「小孩子亂說話」。若他歇斯底里或完全失控,可大聲喊他的名字,暫時阻斷失控的因子。讓他感受到安全感,才能回歸平靜。

7.固著難變通的特質,再加上語言表達的障礙,導致他們容易卡住,急了就情緒失控,甚至停不下來。請拍拍他、抱抱他,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提供選項讓他選,幫他釐清目前大哭大叫的狀態是什麼原因:你現在是不是肚子餓了?想喝水?不喜歡這個地方?不喜歡衣服的材質?有人在看你?……唯有知道當下問題的所在,才能一起面對和解決問題。


8.無須迴避他是特別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用繪本潛移默化引導他,讓他找到自己的出眾之處,建立自信。

9.多和他聊天,睡前是最沒有防備的時候,比較容易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10.睡前抱抱、抓背、按摩肚子和頭皮,降低他的敏感度。手掌的溫度也會讓他覺得舒服和放鬆,比較容易入睡。

11.建立良好的生活儀式,一旦建立好,就會是一輩子。要有耐心和他溝通並且一起建立。

12.讓他理解他可以和別人不一樣,但要保有基本的人際互動和禮貌,訓練自己符合學校的規約。

13.若條件許可,可為他添個弟弟或妹妹。他們通常很愛家人,手足親情能讓他學習同理,刺激學習成長,也能學習如何愛人和付出。

所謂父母的修煉,就是自己要先建立強大的內心,不能被社會的標籤給擊倒,才有能力成為孩子的太陽。發展緩慢,給他多一點時間練習就好,人本來就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呀!用所有的耐心陪孩子慢慢磨,多告訴他「你可以」、「你很棒」、「你做得到」、「要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他一定能適應、能懂得、能建立起自己的小宇宙和秩序感的。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盛治仁/愛其所擇別高估成功的希望

 

1.愛其所擇 別高估成功的希望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場很激勵人心的演講,講者講述自己在貧困家庭長大,從小就經歷許多挫折磨難。一直努力打拚,終於做到了世俗標準的成功,有了很好的職業和收入。後來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放棄這個穩定的工作

2021-05-06.聯合報.A11.民意論壇.盛治仁

掃描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0/folders/1DUMnyCa1klq23sCjDM2m8qsmvDI5oXgm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讓孩子不再盲目競爭,把教育變成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的探險吧!

 


讓孩子不再盲目競爭,把教育變成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的探險吧!

身為教育者,除了教授知識技巧,更重要的是創造寓教於樂的環境,快樂學習的重要性,可不只是影響當下情況這麼簡單..


我們一方面偏好休閒,一方面又覺得工作才能帶給我們最大的快樂,這實在是個奇怪的矛盾現象,但也發人深省。那表示我們對工作抱著很深的成見,把工作和痛苦、休閒和快樂聯想在一起,以致於扭曲了對現實經驗的認知。

當我們不自覺地老是用負面態度去評判正面的工作經驗,而且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反應,就會嚴重地限制我們追求快樂的潛能。要活得快樂,不但需要體驗正面情緒,也應該用正面態度對待工作經驗。

我們可以也應該對工作產生正面感受,教育學家帕莫(Parker Palmer)在《教育的勇氣》(The Courage to Teach) 這本書裡寫道:「社會有時會將工作與痛苦劃上等號,這時如果提出面對工作最好的態度就是保持愉快心情的論調,等於在顛覆社會觀念,但這論點卻是事實。」如果我們把「努力工作」和「痛苦煎熬」視為同義詞,就是在為大家製造心理障礙,讓許多人在學校和職場都過得不快樂。

為了幫助大家在學校或職場享受更多樂趣,我們可以改變觀念,屏棄對工作的偏見。行為科學家赫伯(Donald Hebb)在一九三○年主持的一項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大家可以如何改變工作觀念。在進行這項研究時,赫伯告訴六百名六到十五歲的學生,他們不需要做任何功課。如果上課時不守規矩,處罰方式就是去教室外頭玩耍;如果循規蹈矩,獎勵方式則是寫更多作業。

赫伯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這種規定實施了一、兩天之後,所有學生都發現他們還是比較喜歡有功課,而且意外地比從前學會更多數學運算法。」如果我們願意改變態度,把工作和學習看成「權利」而非「義務」,並且將同樣觀念灌輸給子女,他們一定會快樂許多,學得更多,成就也更高。

當我們用僵化的態度看待快樂這件事,認為非得經過辛苦奮鬥才有可能得到快樂,就會忽略生活裡的光明面。在學校或職場裡,我們看不見也找不到快樂的機會;在學校或職場外,我們虛度光陰,不肯努力,不要挑戰,也活得沒什麼意義,只覺得自己與快樂無緣。

教育最大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在身心方面都達到富足的狀態。要做到這點,學校必須重視教學技巧以外的東西,除了教學生作文、閱讀、加減乘除,我提議還要寓教於樂,為學生創造快樂的學習、成長和生活環境。我們大都受過多年的教育,對人生的期許和某些生活習慣也是在求學時期建立的。

如果老師鼓勵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專心從事充滿趣味的活動,學生將來比較可能維持同樣的習慣。反之,如果學生只懂得盲目競爭,匆匆忙忙由這個年級進入下個年級,當他們畢業多年以後,很有可能依然故我。

許多教育者不但沒有幫助學生尋找有意義、有挑戰的目標與活動,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快樂,反而比較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米哈里寫道:

家長或學校都不擅長教育下一代從正當的活動裡尋找樂趣,成人往往因為執迷於某些愚昧的教育方式而矇騙了自我,成為這場騙局的共犯。他們只會把重要的工作搞得辛苦乏味,把瑣碎的工作變得輕鬆有趣。學校通常不會告訴學生,科學或數學可以變得多麼趣味盎然,只是按表操課地講授文學或歷史,不教學生去探險。

學習熱忱是與生俱來的,年紀小的孩子總有一籮筐的問題,渴望更了解外面的世界。當教育者支持孩子們追求他們重視的東西,幫助孩子們獲得忘我經驗,就是在鼓勵這份天生的學習熱忱,把教育變成一場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的探險,學生也會把追求快樂當成終生目標。

作者簡介|塔爾.班夏哈

  • 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幸福研究學院創辦人
  • 班夏哈曾於哈佛開設「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的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一與第三名。頂尖國際企業微軟、Google、可口可樂、英特爾等,紛紛邀請班夏哈為中高階經理人分享快樂之道。
  • 為了分享更快樂給更多的人,塔爾走出校園創立幸福研究學院,建立完整的更快樂支持系統,超越國度、年齡、種族、社會地位,致力於幫助更多人學習更快樂。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使用英文-->能用日常的某些需要而已

  

「雙語政策」的災難

切勿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廖咸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其實雙語並存(bilingualism)乃至多語共存(multilingualism)的现象相當常見。在任何社會總有一些人口「會」不只一種(我用「會」字主要是要強調,另一種或幾種語言對「大多數人」說,都不會使用得非常嫻熟多半只是能用日常的某些需要而已)。而且之所以一人能操多語也多半是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可能是多語群(如台灣有客及其他諸多中國方言族群)或多民族(如原、漢人及各國外配),能「會」多語都是因為「需要」,很少是因為興趣。因此,或多語的社會本就是常態,而能操雙語或多語的人口,也因此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