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彭菊仙:兒子瘋社團 陪他找到兼顧課業的法則

 

家長實戰│親子作家 彭菊仙:兒子瘋社團 陪他找到兼顧課業的法則

鼓勵孩子找興趣,但如果孩子太投入興趣呢?這情形常在作家彭菊仙家上演。她只能不斷給自己心理建設,忍住嘮叨管教衝動, 陪孩子訂出規範,讓興趣與課業能兼顧。



知名親子作家彭菊仙,是三個男孩的媽媽,三個孩子各有擅長與興趣。陪孩子成長的路上,除了一起面臨教養的震盪,還承受著孩子興趣與課業偶有失衡,給生活帶來的亂流。震盪與亂流,撞擊著媽媽的心臟,媽媽只能像一個走在高空鋼索的人,緊握著手中的長木,那不是用來規範處罰的教條,而是幫助自己與孩子度過風暴的平衡。

就讀成功高中二年級的老二,這學期與北一女合辦社團成果發表會,負責影片製作。初生之犢,影片一拍就長達九十分鐘,且身兼導演、編劇、演員、布景、美術、後製。校長兼撞鐘,忙得昏天暗地,學校課業顧不了,還在家中與兄弟合睡的大床上,搭出一個紙屋,作為劇中黑暗、詭異的重要場景。

孩子認真、執著,是一件讓大人欣慰的事,彭菊仙卻看著暗自心驚,「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不能丟學校的臉,任何事都務求到位,」彭菊仙說:「每天睡不到三小時,常常和同學開會到半夜,頂著寒流去汐止山上淋雨出外景,生病發高燒,吃完藥一退燒又立刻工作。」

 再擔心也別跟孩子硬碰硬

擔心,常逼使大人開始碎唸,彭菊仙也曾嘗試詢問:「這樣荒廢學業、本末倒置,成績怎麼辦?」沒想到兒子勃然大怒:「有些東西拍不出來,我已經崩潰很多次了,你都不知道我壓力有多大!」看兒子處在求好的崩潰邊緣,高中男生吃軟不吃硬,更討厭父母嘮叨和權威管教。了解孩子的煎熬,就算社團活動影響課業,多說無益,硬碰硬只有損壞親子關係,彭菊仙要求自己「閉嘴」,選擇「相信」,相信一切結束後,孩子會回到正軌。

媽媽的壓力也很大,但「媽媽的心臟必須強大,」彭菊仙說:「這時只有忍耐。」荒廢三分之二學期的學業,段考草草複習,能不能All Pass?彭菊仙完全「視而不見」。她能做的,就是孩子拍片收工回家,再晚也端上熱騰騰的菜飯,定時補給雞精、維他命,顧全孩子的健康,讓孩子感受到支持。

同時,彭菊仙也自我做好心理建設:「你了解孩子,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甚至做了最壞的設想:「最壞就是重考。」接受了最壞的結果,彭菊仙坦然了。但向來主張男孩不要多管的爸爸卻受不了,看著房間一團亂,忍不住對孩子發出最後通牒:「你設的目標太大,大而無當!這不是學生能夠完成的事。」並下令立刻把房間收拾回復。

要求有理,但每天上班的爸爸,看不到孩子的受苦虛脫,哪有餘力去執行要求?不忍心的媽媽,只有趁孩子去學校時默默幫忙收拾。這舉動引來先生微詞,彭菊仙解釋:「就這一次,孩子現在需要的,是幫忙他們分擔責任。父母做了什麼,他們一點一滴都會放在心裡。」

果然,向來不希望父母參與學校活動,就怕被同儕說「媽寶」的中學生,拐彎抹角來邀請:「我以為同學爸媽都不會參加,後來發現他們都會去,那你們要來嗎?」彭菊仙一聽就明白。

努力拍出的影片獲得如雷掌聲,聽著台下同學鼓譟叫喊兒子的名字,又高喊:「回去上課!學測成功!」也有同學在台上表達感謝:「爸媽辛苦了!我們會開始用功!」事後兒子與團員們皆剃光頭髮,以示決心。

震盪平息,雖然過程讓人不安,但彭菊仙開心看到孩子完成作品,還可以分享他們的喜悅。這段燃燒青春的痛苦經歷,必有其收穫與成長,即使暫時擱置了學業。

興趣與課業,各據體制教育的兩端,讓人不自覺放掉一端而往另一端傾斜。由於三個兒子都不願離開生長的環境,只能選擇體制教育。既然做了選擇,彭菊仙認為,那就必須認清體制教育的挑戰、壓力跟難度。

興趣是高壓念書的抒壓管道

大兒子靠小聰明念書,成績雖可上前三志願高中,但最後進了一所名氣沒那麼大,卻學風自由的學校,孩子一進去就開始創立社團、拍微電影,累積不少作品,以至於畢業後得以順利考上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

老二讀國中時,放學一回家就先埋首電腦前四十分鐘寫小說。小兒子熱愛動物,養了為數不少的烏龜、青蛙、蛇、蠑螈……每天得花一定時間整理、餵食,現就讀國中的他,仍然是楊懿如教授「青蛙調查隊」的一員,每隔一、兩週都要去山上做調查,甚至參加志工大隊。

孩子各有主見與愛好,「興趣」是孩子對這世界的探索,也是在高壓念書環境中,抒壓與釋放學業挫折的良方。從大兒子身上,彭菊仙知道,在體制內讀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就是好學校,興趣與課業可以同時並存,也必須兼顧。

 一起訂生活計畫和目標分數

兼顧的前提,就是「自己懂得安排,做有效的時間分配」。從國中開始,彭菊仙要求孩子排出「一週生活計畫表」,媽媽則擔任輔助與檢查角色,每週和孩子一起討論、調整:是不是某些課業忘了排進去?抑或把課業排得太緊?既然排了計畫表,就要檢視執行率,彭菊仙說:「目標的設定是為了可以達成,執行率沒達百分之百,也要達到九成。」

而國中是培養各科學力與生活能力的階段,每個人總有強與弱的科目,對於不擅長的科目,彭菊仙要求,就算學不好也不要放棄,設定一個自己可以達到的分數,最好再多設「一、兩分」,並朝此目標去努力。只要達成設定目標,父母就不再要求,以避免不切實際的期待,造成孩子「習得的失落感」。

彭菊仙並不認同「分數不重要」的說法,她重視「分數」,其實代表著重視「努力」的價值。也許努力未必能拿到好成績,但卻不能把「分數不重要」當成不去努力的藉口。

生活計畫表與目標分數的設定,就是為了讓親子彼此直接面對與了解雙方的期望,愈清楚了然,愈不會產生「期望的落差」,沒有落差就不會落空,不會落空的父母與孩子,雙方都有自信。

在老二國中設定的計畫表上,星期六絕對不碰功課,直到星期天下午三點後才開始念書。不碰功課的時間,孩子拿來補眠、自學電腦繪圖與玩手作。排好生活計畫,父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便不會憂心而嘮叨。

縱使有時仍會發生失衡,「知道他們能夠把念書之外的事情做好,也不算浪費時間,有些事情總要自己經歷過,才能真正了解大人的指教;沒有實際經歷,對於大人出口的教訓,是不會服氣的,」彭菊仙說:「我的孩子不是學霸,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要當學霸,父母能夠陪著他們,有勇氣面對,並渡過每一個關頭,就是最好的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