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顏擇雅:自我探索不是一首圓舞曲

 

顏擇雅:自我探索不是一首圓舞曲

許多人把青春期的自我探索等同於生涯探索,以為自我探索就是找到志趣,決定將來從事哪一行業。事實上,青春期的自我探索一定包含生涯探索,青少年多少都會思考將來想做什麼。但是,這卻不等於我們應該鼓勵所有青少年追求自我志趣。為什麼呢?


新課綱的背後理念是強調自我探索。許多父母以為沒這方面的經驗,因為當年讀書時根本沒人在講自我探索。其實,只要考過聯考,都經歷過自我探索。

通常,聯考被當作自我探索的阻礙,因為準備聯考很花時間,學生不可能挖掘興趣。問題是,自我探索並不等於挖掘興趣,也包括發現自己的極限。對許多中老年人來說,人生第一次把本身抗壓、注意力持久、時限內計畫執行完畢等能耐推到極致的經驗就是聯考。

想想看,職場上許多人在完成一項連續多天神經緊繃的工作時,是不是常講一句「好像當年聯考」?聯考幫助很多人理解自己拚起來到底可以多拚,當然也有助於自我探索。

可別誤以為我主張恢復聯考。把知識比喻為食物,聯考就像一場大胃王比賽,誰咀嚼吞嚥快,又不會撐壞肚子,誰就贏。從前這種能力並不普遍,轉換成就業力不是問題。AI與自動化卻改變這一切,比知識大胃王,人類根本不可能贏過機器。要不被AI取代,就必須與AI互補,這種人才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可能還沒有準確答案,因為人類可以運用AI創造出來的工作,絕大多數還沒出現,可以與AI互補的技能想必有千萬種組合。此刻,在思考教育改革時,只能先搞清楚AI本質。

關於AI本質,矽谷創投家班尼迪克.伊凡思(Benedict Evans)給了個妙喻:「供你使喚的百萬工讀生大軍」。這裡,「百萬大軍」是喻其無所不能、上山下海、不怕水深火熱;「工讀生」則有兩層意思:一是工資低廉,二是不知自己要做什麼。

聯考制不應該恢復,就是因為AI的那百萬工讀生大軍,各個都是聯考狀元。這百萬名聯考狀元卻有個弱點:不知知識有何用途,眼界永遠是工讀生。如今教育需要培養的素養就在這裡:把這百萬名聯考狀元自己不會用的知識拿來用的素養。

問題來了:人本性是不知道自己多無知的。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歐洲人不只不知道新大陸存在,甚至不知道「我知識缺新大陸那一塊」。你的工讀生是聯考狀元,他很多知識都不在你腦中,如果你連自己知識缺哪一塊都不知,你會連工讀生有哪些知識可以被你用都不知道。

新課綱強調自我探索原因在此:我們希望孩子學會探索自己的無知,從小就習慣去搜尋自己腦中沒存放的知識,並加以運用。

自我探索定義當然不只如此。如果希望智慧一直增長,自我探索應該是一輩子的功課,不只限於青春期。例如付出愛的能力,青春期是要怎麼探索?大多數人都是當了爸媽才發現自己可以付出多少愛。但是有些領域的自我探索的確在青春期特別重要,例如上文提到的:自己的無知、自己的努力極限。

再來,自己的志趣呢?

許多人把青春期的自我探索等同於生涯探索,以為自我探索就是找到志趣,決定將來從事哪一行業。這種說法很普遍,一大原因是過往孩子總覺得志趣被父母否定,本身成為父母後,就希望下一代別再有類似痛苦。沒錯,青春期的自我探索一定包含生涯探索,青少年多少都會思考將來想做什麼。但是,這卻不等於我們應該鼓勵所有青少年追求自我志趣。

首先,「志」與「趣」是兩回事。青少年立志,最常原因是「有為者亦若是」,看到李安電影好看,也嚮往做導演。問題是,羨慕經常不是決定志向的最好理由。你有李安說故事的天賦嗎?你有李安不被競爭擊倒的韌性嗎?別忘了身為導演,票房是競爭,找錢是競爭,拿到好劇本也是競爭。要知道答案,就必須回到前文提到的一種探索:發現自己的極限。

再講興趣。青少年人生經驗不夠,常誤以為哪一科念起來痛苦就是沒興趣。許多孩子受不了父母逼他們學醫,因為生物念起來好痛苦。但是這些孩子後來變成醫生,絕大多數都相當滿意,還反過來勸自己孩子也要學醫,為什麼?

答案:行醫帶來的快樂是高中生無法想像的,絕對不只是社經地位。大多數人一輩子從沒救人經驗,這種經驗對醫生來說卻是日常。日復一日,醫生都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巨大意義感,比起來當年生物考試造成的痛苦實在太小了。

誤以為興趣就是念起來輕鬆,其實害許多人選錯職涯。英文分數高,就誤以為應該念外文系,念了才發現自己對英美文學、語言學都興趣缺缺,要去教英文,學校已沒正職缺,去補習班卻受不了慘烈競爭。

認清孩子是專才還是通才

其實,真正興趣不是念起來輕鬆,而是看你願不願意為它付出,把別人眼中的辛苦視為樂趣,甚至願意為它犧牲人生其他樂趣。有真正興趣的青少年很少,若你孩子碰巧是這種少數,他極可能是專才,或異才,他的興趣只要你不打壓就好,根本不需要特別鼓勵。若你孩子跟多數一樣,沒什麼特別興趣,那就是通才。你要他發展興趣,搞不好只會害他過早把未來的路變窄。

專才做生涯選擇,才要考量志趣,通才只要考量職場需求即可。未來有哪些職場需求,父母不見得知道最多,卻一定比孩子多。因此,父母不該全不給意見。試問,如此重要的事,你如果全沒意見,要怎麼讓孩子覺得他真是你的孩子?

當然,父母給的意見如果太壓迫,的確會讓孩子暗中希望自己不是你的孩子。這時,父母可以這麼說:「我不見得正確,你不見得要聽我的話。重點是等你不再是孩子時,如果發現你的人生不是你要的人生,不應該怪說自己是誰的孩子。孩子時的痛苦,至少有助你做出更謹慎的選擇;不再是孩子後,連選擇機會都沒有了。」

這種話孩子聽了不可能好受,但青春期的自我探索本來就不是一首圓舞曲。探索自己的無知,一定會自覺渺小;探索自己的極限,則一定要經歷挫折與煎熬。這些,考過聯考的父母應該都點滴在心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