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授:從電機到政治,發現「理工人比較聰明」是個大誤會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lectrical-engineering-to-political-science-myth
「絕大多數的理工人看世界的邏輯是相當固定、形式化的,但當你進入人文社會科學的世界中,不再有固定的公式、定理是大家會一直遵守的。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理論在解釋同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各執一詞、互有優缺,沒有標準答案。但這不就是社會的真貌?」
「你要認知到,人文社會科學是『一體』的,不要有分系的概念。你應該要有一個野心,知道自己學的是關於『人』的整體性學科,才能靈活地運用各種觀點解決問題。」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7%A0%B4%E8%A7%A3%E6%96%87%E5%8F%B2%E5%93%B2%E5%AD%B8%E7%BE%A4%E8%BF%B7%E6%80%9D
「在台灣,假設高中生一週有 100 小時的自由時間,他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解數學題目,然後做英文、背文法,或補充課內的內容,可是在國外,學生花最多時間的是閱讀。」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6%B5%B7%E5%A4%96%E5%B0%88%E5%8D%80-%E4%BA%A4%E6%8F%9B%E5%AD%B8%E7%94%9F-%E6%96%BD%E9%9D%9C%E6%A8%BA%E4%BA%A4%E6%8F%9B%E7%94%9F%E6%B4%BB2
上大學後,臺大教授對於我寫作的訓練,也是較為注重形式,而非內容的深度,讓我一直停留在「文章的形式比內容重要」的印象中。而我在 UCLA 第一個學期修的寫作課,第一份作業是一篇兩頁的小論文。當時我胸有成竹,認為只要按照從前學到的規矩寫,努力用出我學過的艱難單字,還有複雜的文法結構,就一定能夠得到教授青睞。
結果那份作業是我求學至今拿過最低的分數。教授在下面註明:「花些時間思考,多想想再動筆。」當時我滿腹委屈地拿著卷子去找教授,教授問我:「你當時花多少時間在想你的論文主旨?」我說大概 30% 的時間吧,我花更多時間在雕琢句子跟文法,她說:「那你把時間比例反過來就對了。」
往後的日子裡,這位教授還帶著我們欣賞、分析了很多寫得不錯的論文。其實那些佳作,都不是用了多美多深的詞彙,但是他們都擁有獨到的論點,讀起來耳目一新又暢快淋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