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全球化已死










張忠謀再談全球化已死 國安及經濟領先凌駕全球化之上還算全球化?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2706


聯合新聞網 2023/07/04

張忠謀說,全球化是早期各國不顧國界, 追求商業利潤及承擔商業風險,致力追求的目標,包括後來美日很多專家學者出書,強調「世界是平的」,但也只有在2010年達到全球化最好的狀況,未能真正達到全球化最高境界。


張忠謀並舉例說他在德儀任職時,當時德儀執長在召集主管舉行經營會議、評選排名前100位主管時,就提出說明公司將給予這前100位主管員工選擇權及公司的規畫,當時他說若是執行長退休,估計可領到1,600萬美元,他的評比排名第三,估計做到退休可領800萬美元,但當時離退休還要做相當久的時間。


張忠謀說,當時的1600萬美元已經相當多了,但和排名50萬以後的落在25萬到35萬美元,落差也是很大。張忠謀接著說,隨著全球化發展愈好,很多公司現在執行長一個月薪水都超過1600萬美元。


張忠謀說,全球化造成很多國家中產階級被弱化,或失去很多工業機會,例如美國鋼鐵、汽車、成衣相繼外移,甚至沒有了,這些人感受不到全球化的好處。


從國家的角度,張忠謀也以格雷厄姆・艾利森所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解釋一個既有強權,看到急起的強權,會展開壓制或發動戰爭的行動。


張忠謀指出,美中衝突擴大,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寫照,只是目前雙方並不以發動戰爭為前提,透過禁止若干高科器械或通過《晶片與科學科案 CHiPS 》,及提高關稅等,強化本身或削弱對方競爭力,達到軍事或經濟領先。


張忠謀強調,美國種種措施,都是反全球化,尤其去年12月拜登政府參加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移機典禮,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工會也跟著回來!」他聽了很刺耳。


張忠謀說:「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但現在已演變為「國家安全科技領先」以及「經濟領先」的重要性 凌駕全球化之上,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 「競爭高於合作」。


張忠謀說,美中兩國已重新定義全球化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不傷害本國現在或未來科技經濟領先條件,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業及服務進入本國。 」。「但這樣算全球化嗎?」張忠謀雖沒說答案,但他說「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快死光!」


2021張老就開示了 懂的就開始買了 10/26 12:55

台灣這世代最該感謝的人~ 10/26 12:56

真的 一堆etf都靠台積 10/26 12:57

大家被動投資這麼順利都是靠台積 否則早去求包養 10/26 12:58

2019運動會開示後, geopolitics變成key word 10/26 12:58

美國開始制裁大棒 10/26 12:59

三普不就是最反對全球化 全部都回去美國製造啊 10/26 12:59

剩幾年可以逃QQ 10/26 13:00

怎麼會是矽盾已死 應該是矽盾結界完全開啟才對 10/26 13:02

疫情時就反全球了 又不是今天才開始 所以中國哭哭



→ Haerin520   : 也只有台灣人整天拿台積電說嘴自豪吧 10/26 15:07

→ Haerin520   : 不曾看過美國人說蘋果好厲害輝達世界第一 10/26 15:08

→ Haerin520   : 台灣真的跟某國滿像的嘻嘻 10/26 15:08

推 yenchihh    : 他幾年前就已經預言了,現在都很注意張講過的話 10/26 15:09

→ yenchihh    : 他講之前哪有人覺得晶片是戰略物資 10/26 15:10

→ hbj1941     : 對啊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整天再說台積電是自己的但又收不到稅 10/26 15:12

推 Fezico      : 全球化已死其實蠻微妙的... 10/26 15:21

推 wsx26997785 : 正確  看看VT那鳥樣  全球化被中俄破壞了

不看台積電的話,台灣今年景氣其實很差



整理 紀泰永   天下雜誌787期

發布時間:2023-11-28

全球化已死,各國忙著找盟友 區域合作就比較好嗎?

世界正在應驗張忠謀所說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各種區域合作協定不斷冒出,各國合作愉快嗎?從墨西哥與美國的互動可見端倪。


一年前,台積創辦人張忠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這句話,正慢慢應驗中。

過去,全球化看的是比較利益法則,哪一國的人力充足、技術領先與成本低,企業就逐水草而居。現在不一樣了,地緣政治與國際盟友間的合縱連橫,主導了產業佈局的新邏輯。各種區域合作協定也冒出頭來,如「美墨加協定」(USMCA)、「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等,都是因應地緣政治與區域合作而生。


《分裂的世界?》一書,集結14位台灣國際政治的頂尖學者,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區域合作如何取代全球化,形塑新的國際與產業秩序



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裡面跳舞

英格爾近年積極投入晶圓代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日和晶片戰場作者Chris Miller對談,回應提問英特爾投入晶圓代工是否能成功,張忠謀說,「英特爾要做晶圓代工、黃仁勳就說過了,台積電已經學會跟400個夥伴一起合作共舞,而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裡面跳舞。我蠻認同黃仁勳評論。」語畢現場笑聲連連。

Chris Miller也回應,「從半導體的國際分工來看很難有一個國家自給自足,最後可能花很多錢也不會做的比較好,雖然很多政府想要自給自足,從英特爾來看要建立晶圓廠不容易,很多公司要和台積電競爭,很難跟台積電的經濟規模競爭,我是歷史學家很難預測是否成功,但我的研究顯示要從頭到尾打造晶圓代工產業是不容易的。」


中國大陸半導體技術起碼落後台灣5、6年


張忠謀今日出席半導體世紀對談和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對談,張忠謀說,美國推出晶片相關的產業政策,讓中國大陸發展腳步能夠緩下來,「我也沒什麼意見,甚至支持這個方向」。



張忠謀表示,在製造技術方面,看過中國大陸最先進的晶片,那些晶片是台積電五、六年前就能製造出來,因此認為中國大陸起碼落後台灣五、六年。


美國以為靠花大錢就能進占半導體 太天真!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先前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8月在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時,在蔡總統的午宴上向裴洛西和其他美國議員表示,若美國以為靠花大錢就可以進占全球最複雜的電子製造市場,那就太天真了。

張忠謀告訴裴洛西,美國想要可信賴的半導體產業,就應該持續投資台灣安全;畢竟美國現在想做的,台積電早就完備。

張忠謀說,台積電早就在亞利桑納州布局,他樂見台積電能從美國政府的補貼中獲益,問題是美國覺得這樣就可以獨力拿下晶片製造業?張忠謀告訴裴洛西,從大開支票到成立自給自足的晶片產業,還有好長一段距離。

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

張忠謀自2018年退休後即不決策公司相關投資事宜,不過身為台積電創辦人與精神領袖,張忠謀退休前就預告,「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隨後在2021玉山論壇也重申此論點,並說「現在這情況依然不變,台積電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如今相關預言已經成真。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5/post/202301170070/


謝金河國際總經

2023-01-17 15:56


去年受疫情、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等因素影響,全球經貿掀起腥風血雨,也是全球化之死的轉折。未來若美中晶片戰爭愈演愈烈,勢必衝擊台灣的外貿,因此出口市場如何無痛移轉,將是重大課題。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脫口而出,說了一句「全球化幾乎已經死亡」的字眼,一時之間,全球化到底死了沒有?引來大家熱烈討論。以歷史的演化來看,逆全球化、產業重整、關稅壁壘,其實都是地緣政治的前戲,接下來在大國博弈中,以出口為導向的經貿大國面臨的衝擊與挑戰會更大。

全球化大旗始於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柴栔爾當政的一九八○年代,他們鼓勵資金、人才、貿易自由流動,跨國企業開始將供應鏈移出高成本的國度;這個運作持續到二○○○年後,時任高盛市場策略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高喊金磚四國(BRICs),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為首的四國成為全球投資焦點,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高效率及低成本運作,中國成了全球化最大贏家,尤其是○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開啟了經濟奔馳的黃金時代。

二二年會成為全球化之死的轉折,一方面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世界面臨第三次世界大戰再起的疑懼,另一方面,從美國川普總統時代祭出貿易戰,到了拜登總統執政繼續加碼;俄烏戰爭是有硝煙味的戰爭,美國對中國發動的晶片戰爭則是一場無硝煙味的戰爭。於是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的新廠機台移機典禮上,張忠謀說:「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許多人仍希望它們回來,但我不認為它們會回來!」最大關鍵是,過去行之有年的高效率與低成本運作下的「效率」與「互利」,已在疑懼戰爭威脅的時代,轉化為「安全」為上,在戰爭的疑懼下,全球化供應鏈已不再可行,任何國家都必須在成本升高下,打造自己的供應鏈。


如果全球化走向死亡,那麼過去在全球化崛起的金磚四國及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出口大國,未來面臨的挑戰也會愈來愈大。日前,兩岸剛剛完成二二年的進出口統計,在經濟衰退的陰影下,台灣二二年出口金額達四七九五.二二億美元,比二一年的四四六四.六億美元成長七.四%,在景氣驟降聲中,台灣全年出口仍有七.四%的成長,十分不易;不過,二二年的逐月出口到三月的四三五億美元創了歷史最高,接下來逐月減退,到了十二月剩下三五七.五億美元,年減十二.一%。面對二二年的高基期,今年台灣的出口可能面臨一九年以來的另一次衰退。


疫情肆虐下,台灣從二○年起出口步入成長,全年三四五二.八億美元,成長四.九%;二一年四四六四億美元,增幅二九.三%,是歷史最高;去年的七.四二%也是高成長。但接下來考驗大,二二年台灣進出口順差仍達五一九.二二億美元,相對韓國全年四七二億美元逆差,台灣表現實屬不易,不過出超金額已不若二○年的五九四億美元及二一年的六五二.八億美元。


兩岸的貿易形勢連結很深,二二年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為三.五九兆美元,在美中貿易戰壓力下仍有七%成長,若以人民幣計價,則達二十三.九七兆元人民幣,增幅是一○.五%。而中國進出口的情況與台灣很一致,到了去年第四季都急轉直下,十二月出口衰退九.九%,進入二三年仍然是一個嚴峻考驗的年代。

我們聚焦來看地緣政治下的兩岸經貿發展與變化,過去被高度檢視的兩岸貿易依存度,二二年出現近十年較顯著的降幅。去年台灣出口到中港金額一八五九.七五億美元,比二一年的一八八九.一億美元,略微減少一.六%,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順差高達一○○四.三五億美元,如果不是這個千億美元順差,台灣則是逆差國度,可見中國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如果以中方公布的對台進口二三八○.九二億美元,中國對台灣的逆差高達一五六五億美元,這個數字更大,兩岸統計的出口及貿易差額逾五百億美元,這個落差很值得深究,更可看出兩岸貿易的依存度。


過去十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重一直在四○%以上,只有一五年一度降到三九.五%,這可能與馬政府後期的太陽花學運引發《服貿條例》爭議有關。不過,去年兩岸貿易依存度降到三八.八%,這是十幾年來新低的比重,這項數據在二○年最高達四三.九%,二一年仍有四二.三%,去年急降,六月還寫下三六.五%的新低。過去兩年,兩岸關係不佳,不過台灣對中港順差都逾千億美元,二一年最高達一○四六.八億美元,且台灣對中國順差金額一直變大。


這其中最關鍵的產業就是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二二年台灣對中港各項商品出口都衰退,包括熱門的資通訊產品都衰退十六.五八%,光學器材衰退三三.六%,橡塑膠產品衰退二四.二%;只有電子零組件成長十一.二%,金額高達一一六○億美元,這個金額從一二年的三九八.六三億美元一直成長變大,到二一年為一○四三.九億美元,去年更是一枝獨秀。顯然台灣半導體對中港的出口仍為大宗,如果美中晶片戰爭愈演愈烈,台灣出口中國受影響,兩岸貿易依存度還會再降,這會牽動台灣外貿出口,值得高度關注。


這些年,前總統馬英九最喜歡說,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不會好。其實從川普發動貿易戰以來,兩岸貿易數字仍在成長,並沒有明顯轉壞的跡象,即使是去年晶片戰爭,美國限制高階晶片出口,台灣對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出口仍持續在成長,台灣去年電子零組件出口逾兩千億美元,中國市場占逾五成,比重實在很高。

但接下來,台灣出口市場的移轉可能是一項大工程,其中美國市場對台灣愈來愈重要。台灣出口美國從一○.五%上升到十五.七%,去年對美國貿易順差二九四.一四億美元,相較一八年的一五五.二億美元,成長金額十分顯著。另一個是對東協各國的順差,去年有二六七.一九億美元,其中單是對新加坡有一六九.九七億美元;而去年台灣對東協十國出口八○六.一九億美元,成長十四.七%,約是中國市場的二至三分之一,對新南向十八國出口則達到九六八.八七億美元,將來東協及新南向國家的貿易比重有可能會取代中國。也許這是地緣政治下,未來貿易板塊變動最激烈的地區。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無論做什麼事都非贏不可,雖然帶來成就感,卻也讓她極度疲憊

 點亮心窗 

E*mc

在勝利外

2024 No.304 蒲公英希望月刊

薔薔坐在電腦螢幕前,絞盡腦汁思索著讓教授眼睛一亮的報告。室友們陸續離開了,最後一位也準備離去。

「薔薔,妳離開時別忘了關冷氣喔!」欣恩離開前提醒。薔薔隨口問:「你週末有什麼計畫呀?」

欣恩回答:「我要跟朋友去打網球。」薔說:「祝你殺爆全場!大獲全勝!」

欣恩笑了出來,說:「我打球是為了享受動,不是為了爭輸贏啦!

薔薔聽完欣恩的回答,心中不由得一動。從小父母就教導她「全力以赴,勢在必得。」她也將此奉為圭泉,無論做什麼事都非贏不可,雖然帶來成就感,卻也讓她極度疲憊。

薔再次看向報告並且重新審視,不再將心思放在如何脫出,而是開始在報告中闡述個人觀點和見解。她發現,當她專注達自己的法時,思緒變得更加清晰,也更能夠展現獨特性和才華。

當薔薔提交報告時,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愉悅。雖然她不知道這份報告是否能讓教授眼睛一亮,但她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必須以勝利為終點,專注於享受過程本身,有時能獲得更多的收穫和快樂。

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

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一哥林多前書9章25節

曉霧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握有決定權的才有生機

 

選狼還是選獅子? ~很有意思的文章


#


上帝把兩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

上帝還給羊群找了兩種天敵,一種是獅子,一種是狼。

上帝對羊群說:「如果你們要狼,就給一隻,任它隨意咬你們。

如果你們要獅子,就給兩頭,你們可以在兩頭獅子中任選一頭,還可以隨時更換。」

這道題的問題就是:如果你也在羊群中,你是選狼還是選獅子?很容易做出選擇吧?

好吧,記住你的選擇,接著往下看。

南邊那群羊想,獅子比狼兇猛得多,還是要狼吧。於是,它們就要了一隻狼。

北邊那群羊想,獅子雖然比狼兇猛得多,但我們有選擇權,還是要獅子吧。

於是,它們就要了兩頭獅子。

那隻狼進了南邊的羊群後,就開始吃羊。

狼身體小,食量也小,一隻羊夠它吃幾天了。這樣羊群幾天才被追殺一次。

北邊那群羊挑選了一頭獅子,另一頭則留在上帝那裡。

這頭獅子進入羊群後,也開始吃羊。獅子不但比狼兇猛,而且食量驚人,每天都要吃

一隻羊。

這樣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殺,驚恐萬狀。


#


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不料,

上帝保管的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正飢餓難耐,它撲進羊群,比前面那

頭獅子咬得更瘋狂。


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連草都快吃不成了。

南邊的羊群慶幸自己選對了天敵,又嘲笑北邊的羊群沒有眼光。

北邊的羊群非常後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換天敵,改要一隻狼。

上帝說: 「天敵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必須世代相隨,你們唯一的權利是

在兩頭獅子中選擇。」

北邊的羊群只好把兩頭獅子不斷更換。可兩頭獅子同樣凶殘,換哪一頭都

比南邊的羊群悲慘得多,它們索性不換了,讓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另一

頭獅子則餓得精瘦。

眼看那頭瘦獅子快要餓死了,羊群才請上帝換一頭。

這頭瘦獅子經過長時間的飢餓後,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

自己雖然兇猛異常,一百隻羊都不是對手,可是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

手裡的。

羊群隨時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裡,讓自己飽受飢餓的煎熬,甚至有可能

餓死。

想通這個道理後,瘦獅子就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

羊它都不吃了。


#


羊群喜出望外,有幾隻小羊提議乾脆固定要瘦獅子,不要那頭肥獅子了。

一隻老公羊提醒說:「瘦獅子是怕我們送它回上帝那裡挨餓,才對我們這麼好。

萬一肥獅子餓死了,我們沒有了選擇的餘地,瘦獅子很快就會恢復凶殘的本性。」

羊群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另一頭獅子餓死,它們趕緊把它換回來。

原先膘肥體壯的那頭獅子,已經餓得只剩下皮包骨頭了,

並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裡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

它竟百般討好起羊群來。而那頭被送交給上帝的獅子,則難過得流下了眼淚。


北邊的羊群在經歷了重重磨難後,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南邊的那群羊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了,那隻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

羊群又無法更換它,它就胡作非為,每天都要咬死幾十隻羊,

這隻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心裡的血。

它還不准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哪只。南邊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歎:

「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要兩頭獅子。」

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選擇題,據我多次親自嘗試的經驗,如果拿來問歐美的朋友,

大多數人都會選獅子,但是如果拿來問我們自己華人,大多數人都會選狼(包括我

自己)。


領悟到了嗎?握有決定權的才有生機,否則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人文社會科學

 臺大教授:從電機到政治,發現「理工人比較聰明」是個大誤會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lectrical-engineering-to-political-science-myth



「絕大多數的理工人看世界的邏輯是相當固定、形式化的,但當你進入人文社會科學的世界中,不再有固定的公式、定理是大家會一直遵守的。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理論在解釋同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各執一詞、互有優缺,沒有標準答案。但這不就是社會的真貌?」



「你要認知到,人文社會科學是『一體』的,不要有分系的概念。你應該要有一個野心,知道自己學的是關於『人』的整體性學科,才能靈活地運用各種觀點解決問題。」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7%A0%B4%E8%A7%A3%E6%96%87%E5%8F%B2%E5%93%B2%E5%AD%B8%E7%BE%A4%E8%BF%B7%E6%80%9D




「在台灣,假設高中生一週有 100 小時的自由時間,他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解數學題目,然後做英文、背文法,或補充課內的內容,可是在國外,學生花最多時間的是閱讀。」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6%B5%B7%E5%A4%96%E5%B0%88%E5%8D%80-%E4%BA%A4%E6%8F%9B%E5%AD%B8%E7%94%9F-%E6%96%BD%E9%9D%9C%E6%A8%BA%E4%BA%A4%E6%8F%9B%E7%94%9F%E6%B4%BB2



上大學後,臺大教授對於我寫作的訓練,也是較為注重形式,而非內容的深度,讓我一直停留在「文章的形式比內容重要」的印象中。而我在 UCLA 第一個學期修的寫作課,第一份作業是一篇兩頁的小論文。當時我胸有成竹,認為只要按照從前學到的規矩寫,努力用出我學過的艱難單字,還有複雜的文法結構,就一定能夠得到教授青睞。

結果那份作業是我求學至今拿過最低的分數。教授在下面註明:「花些時間思考,多想想再動筆。」當時我滿腹委屈地拿著卷子去找教授,教授問我:「你當時花多少時間在想你的論文主旨?」我說大概 30% 的時間吧,我花更多時間在雕琢句子跟文法,她說:「那你把時間比例反過來就對了。」

往後的日子裡,這位教授還帶著我們欣賞、分析了很多寫得不錯的論文。其實那些佳作,都不是用了多美多深的詞彙,但是他們都擁有獨到的論點,讀起來耳目一新又暢快淋漓。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心智圖 ptt

大家好,我是個苦於記憶力有點不好的醫學生,為此研究了很多有關記憶的方法也吃過藥物了 但是改善成效有限 以前曾經稍微研究過心智圖 不過當時覺得有些科目有太多東西要抄寫上去 感覺時間成本有點不符合 所以就沒再練習了

最近又看到一些影片還有書籍再推薦這個方法,於是又想來研究一下 我上網找了一本叫做”醫學生必讀的心智圖(Mind Maps for Medical Students)”的書來 研究一下 想看看是否是我對於醫學科目的心智圖製作方面有點問題 不過我稍微翻了這本書後,我覺得感覺也只是把一般共筆上面的條列式的紀錄法變成"有 線條"的條列式 像是這張

想問問看各位前輩覺得這種方法真的會對於醫學知識的記憶還有邏輯有幫助嗎?真的有價 值讓我再多花時間做這樣子的整理嗎?



背東西就直接背就好了 這麼花俏有用嗎? 12/07 22:13
librainsky: 你背唐詩用心智圖有啥用?

聽完瑋男的99乘法 我也覺得直接背就好
12/07 22:14
zackal: 我之前記憶也不是很好。經過大三的解剖微免藥理地獄之後 12/07 23:14
zackal: 自然就過目不忘了。 12/07 23:14
poopoopipi: 記憶不好還能考上醫學系也太強xd 12/08 08:11
ok6080599: 好像挺多人就覺得直接背就好 我一開始也是這樣直接用以 12/09 10:33
ok6080599: 前的方法背 但是我發現我背完都回想不大起來 然後考試 12/09 10:33
ok6080599: 都是班上倒數5啪左右 我才會尋找很多讀書或是記憶法 ( 12/09 10:33
ok6080599: 大概看過二十幾本相關書籍)

自己畫>用別人現成的。收穫90%在畫的過程
心智圖重要的是整理的過程,不過創始人tony buzan是推廣什麼腦力開發,右腦學習法 這些都已經被證明偽科學
DaVinciLai: 的東西.建議你可以看看認知心理學.還有個人覺得咖啡 12/10 15:06
DaVinciLai: 因+茶胺酸效果大於ritalin。但是因為會有耐受性,所 12/10 15:06
DaVinciLai: 以都要算好週期,休息個幾天,效果才不會減退





https://www.ptt.cc/man/ntnuch92c/DBB4/DBEF/DD67/D43/M.1345640651.A.55D.html



國中時從放牛班開始要念書,我自然而然就會在念很熟後,將念的東西 整理成所謂的線性筆記,不過大多屬於將課本、參考書的內容重點、順序 性的抄了下來。等到念更多次、更深入、更熟後,就自然而然會畫成樹狀圖 ,但是都是雜亂、只有我自己看的懂的。那時只覺得這樣寫可以更清楚知道 自己用什麼樣的邏輯來念這一章或這一科。 我也是一直在當了老師十年後,接觸到了「讀書別靠意志力」和「東大特訓班」 才知道原來這叫心智圖或樹狀圖,不過書中介紹的方法,比我自己用的方法更 精準的是,你必需要找出key word,才能寫得更精簡。當我試著把自己以前的 方法加以修正變成比較像書中所說的方法,我發現關鍵在於:這本書你真的看 了多深? 比如說:我看過第三種猩猩、雄性暴力、槍炮病菌與鋼鐵、危險激情、 自私的基因…等等在談繞著相同主題的書時,我再接觸到猿形畢露這本書,雖然 是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待相同的主題,我就不會覺得衝突,而會覺得各有所長 ,而做起這本書的心智圖時也不覺得有困難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因為那是在我 既有的知識上再去延升或擴張而已。 但是我第一次看教養的迷思時,雖然每個章節都看得懂,但是因為這是一個我 從來沒接觸過的領域(很慚愧,當老師的這領域竟然不熟),看完了這一本書感 覺給我一種很震憾、清新的快感,但是要我馬上寫出他的心智圖,我卻沒辦法, 但是我可以寫成線性的筆記。但是當我參加過這一本書的讀書會、再多看一次、 並且接觸了養男育女調不同、浮萍男孩等等相似系列的書後,我就可以畫得出 心智圖了。 所以在讀書別靠意志力這本書中有提到,覺得畫心智圖很困難的,其實一個原因 是你對這本書、這領域的程度並不那麼深刻,和我個人的經驗是相符的。當然另 一個原因是你可能才剛開始接觸心智圖,所以不熟悉心智圖的運作和畫法,多接 觸幾次,或許即使你不熟悉的領域也可以看過一次就輕鬆的畫了出來(這點我目前 仍然不行…) 那心智圖對於學習上的「記憶」是否更有效率呢?我個人的體會是,並不是記憶, 而是「理解」當一本書或觀念我能畫成心智圖時,代表某程度上已經內化成我 知識的一部分,而不是「記憶」而已,而是真的懂了那一部分。而當記憶轉變成理解, 那就是不容易遺忘且能活用的知識了。也就是說,你想要畫好心智圖,要求的是你 「主動」去讀一本書或文章。這裡的主動指的不是願意拿起那本書,而是不停去思考 「why、how、what」等等的。所以我的體會是,心智圖並不是單純幫助你記憶,更是 提升你的思考能力。 另外我想提的是,我第一份照書上說法畫的心智圖是「k書高手」,(求學階 段那不算,因為沒人教過),但在此之前我是在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想動筆 畫,發現反而不知從何下筆(可能內容不夠理解),之後上網找到了有人分享他所畫的 ,我去模仿他的畫法,找出我所認同或不認同的地方,加以修改,再加入我的個人看 法後,才畫出讓我滿意的。所以當你一開始不會時,或許參考別人的畫法,但千萬記 得,別只是「照抄」,否則成效不彰。 最後分享我在學生間試用的經驗。本人教理化,在國三復習時,我今年開始加入 心智圖,我會在講一個大主題前,先畫心智圖給學生看,比如說力,我會跨各章節的 內容,如直線運動、兩力平衡、靜力平衡、牛頓運動、圓周運動…等等,學生給我的 反應是,他們從沒想到這些觀念原來是一貫的(拍謝,我學生的程度並不好…別見笑) ,所以我覺得在統整復習上是很有幫助的。另外前面我有發文說我有召開讀書會,上 學習我們便是研討讀書別靠意志力,最後我要我們十二個學生每個人針對自己最強、 最熟悉的一科去寫心智圖,很明顯的是成績最好的心智圖並不一定最好,但是有一定 程度;然後成績不好的,心智圖畫起來key word變成了key sentence,並且在講解時 連自己畫時的邏輯也都講錯、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在畫什麼。經過大伙的分享、討論, 大家都可以發現自己不足之處,才能修正自己念書時的盲點。 綜合以上說的,我個人覺得心智圖只要能認真去做,真的在念書上是很不錯的 技巧,只是一開始真的得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那就能有明顯進步。寫不好或不正確 處,請各位大大鞭小力些,謝謝~



國小記憶不常用 就忘記 




書: 打破大腦偽科學
 

想要想得快、記得牢、大腦潛能全開?你需要更了解自己的大腦!
◆過了學習黃金期就很難學東西──(X)(腦子到老都有可塑性,而且腦區之間的連結性更強)
◆人能同時處理好幾件事── (X)(前額葉皮質一次只能有意識地注意一件事,多工還會效率差)
◆補腦食物多吃有益──(X)(大腦的血腦障壁會擋下大部分的外來物質)
◆玩數獨遊戲可以強化腦力──(X)(訓練單一智能的練習,無法提升整體智力)
◆多開發右腦能提高記憶力──(X)(建構記憶是海馬迴的工作,再說,左右腦也無法單獨開發)

清理神經細胞

人類出生時,突觸連結的數量非常多,神經細胞連結過度旺盛。這些連結中,絕大部分是多餘的,可以說是垃圾連結。從出生後到青春期,這些連結會逐漸受到修剪,只有經常使用的連結會留存下來。這道理有點像被足跡踏出來的小路,走過的人愈多,路就愈穩固、愈寬闊;突觸連結也會因為使用而變得更穩定、更有效率。神經細胞有一套精密的方法來提高突觸的效能。某個突觸的活動如果特別旺盛,就會刺激細胞製造出結構分子,讓突觸變得更大更有效率;細胞也會儲存更多傳導物質,並製造更多促進傳導物質傳遞的蛋白質。簡單地說,每個強烈的神經脈衝都是細胞強化相關突觸的動力。不用的連結則會愈來愈弱,最後死亡。

千萬不可小看這個精簡化的過程。在20歲以前,人類腦部神經細胞的連結會減少一半,也有不少神經細胞在生命初始時就死亡了。最後只會留下有用、經常用的連結。這個過程會持續一輩子。雖然之後精簡化的過程不如前20年變化那麼大,但是突觸還是得經常活動,才有在腦子裡生存下來的權利。沒有用的累贅會遭丟棄(就像我姊姊不穿的鞋子一樣)。畢竟對細胞來說,用傳導物質養個完整的突觸得付出不小的代價。精簡化可以讓腦子省下不少能量。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過動症男孩的第二十七個母親節

【過動症男孩的第二十七個母親節】 - 各位ADHD交流社的家長朋友們您們好,我是大坦誠。我現在在當國小老師以及專欄作家,在這之前我是圓神與尖端出版社簽約的小說家。 - 我實在不是什麼正經高尚的人物、我寫的東西都很惡搞,可是,在這個母親節,因為跟其中一位媽媽約好要來分享經驗的原因,我想要來謝謝那些為了孩子掉淚辛苦的ADHD家長。同時,我從國小開始,就是一名ADHD患者。 - 以下文長喔! - 我曾經在某一場講座上面說:「各位特殊生還有過動兒的媽媽們,不用再自責孩子們怎麼變成這樣了。如果妳會自責的話,那就代表妳已經盡力了,所以不要覺得自己是個失格的媽媽。」 其實我下一句想要說的是「如果妳不會自責只覺得是老師害了妳的小孩,那身為老師我要歡天喜地的幫妳頒一張恐龍家長的證書,哈哈!」可是我看見一個坐在人群中的媽媽臉上滑落下豆大的淚珠,那句話硬生生的卡在我的喉嚨裡。因為我想起了我的媽媽。 「我媽媽以前也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我才會變成親戚口中被鬼附身、過動就算了還ㄆㄤˋ、一無是處的過動兒。她以為我完全不在乎她說什麼,可是我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去讓自己變得能被社會接受,有勇氣證明她不是個糟糕的媽媽。那些跟我一樣比較特殊的孩子……他們其實都懂妳想要他們好起來,所以他們也會努力試著好起來,雖然因為我們很笨所以進度很慢,可是,有一天,一切會好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講出這段莫名其妙的話,但看著那位媽媽的眼淚,我忽然想起國三的那個下午,我跟我媽的關係,徹徹底底改變了。 在國三之前,我媽是世界上唯一願意理我的人。我沒辦法像社會大眾期許的一樣,把「特殊小孩」披上一層閃閃發亮的「他只是比較有嶄新的新發現!他是星星來的孩子!」因為身為過動兒的我渾身上下根本沒任何一的優點。我笨重、難看、粗魯、尖銳、不會看場面,整天不是被霸凌就是被告狀,整個人就是可悲集合體。我媽媽常常在我在學校闖禍後一個人去陽台掉眼淚,每次我看到她掉淚的時候我什麼都不敢做,因為我知道我什麼都做不好。 每次我媽看到我這樣只會更失望,但其實是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媽帶我去她許久未見的高中摯友家裡作客的那個下午,改變了我和她的關係。 那時候我國三,我媽摯友的小孩也國三。我媽告訴我,這是她們第一次帶彼此的小孩見面,她們從高中開始就很要好了,她非常的期待。對於當時沒有什麼朋友(又不知道自己考不考得上高中)的我來說,從高中開始的朋友,一定是人生的寶藏! 於是,常常在班上搗亂、讓媽媽去學校道歉的我,決定要當一回模範小孩,讓媽媽不會沒面子。 只不過我根本不知道怎麼當乖小孩,因為我從沒費心思「乖」過,我唯一做得到的就是老師不停叮嚀的「安靜,然後乖乖坐好」。坐在媽媽摯友楊阿姨家富麗堂皇的客廳,楊阿姨笑著問我喜歡什麼,我其實很想說「我最愛看故事書和畫漫畫」,但我想了想今天要當好學生,我就結結巴巴的騙她「我喜歡打籃球跟上數學課」。 於是,楊阿姨兩個同樣國三、帥氣高挑的兒子開始如數家珍的跟我介紹他們喜歡的NBA球星,我渾身冒汗,說話越來越小聲,到最後一個字都不敢說,楊阿姨帶我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丟臉了,說話這麼小聲真可恥,所以楊阿姨問我「你要吃什麼呀?」的時候,我大聲說「ㄓㄨ排」。(抱歉 寫這個字怕被系統禁所以寫注音) 說完後,全部餐廳的人都在看我,而我看起來就像一隻只會吃🐷排的🐷。「ㄓㄨ排」兩個字是我當天下午唯一吐出來的話。 餐會繼續進行,媽媽和楊阿姨聊得很開心。楊阿姨的兩個兒子已經察覺我是個奇怪的胖子,而我一個人一邊冒著冷汗,一邊緩慢的咀嚼我此生吃過最難入口的豬排。 聚餐結束,坐上爸爸的車返程,我想起我媽常叫我多算數學、多打籃球,楊阿姨的兩個兒子才是她想像中的兒子吧?我以為我會被媽媽臭罵一頓,然後她會像往常一樣去陽台哭,但是坐在副駕駛座的媽媽居然對我說「沒關係,你沒有亂講話和乖乖坐好,真的很不錯了。」 我假裝在後座睡著,然後偷偷的掉淚,努力把嗚咽聲哽在喉嚨裡,我覺得我好丟臉,也讓媽媽丟臉。 媽媽明明沒有罵我,可是為什麼我還是很難過? 我知道,我媽明明更希望自己像是她高中摯友的小孩一樣會打籃球、人緣超好、品學兼優,但她卻堅定的選擇去愛我,愛著爛得像一隻皮膚病吉娃娃嘔吐物的我。 我總覺得,我活著,就是證明我媽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兒子像她期望一樣長大,但她還是一直跟自己、也對我說「沒關係」,這讓我意識到我自己就是那個超爛的失敗品。 從那之後我就陷入了極端的自我厭惡,我當然不會每天都在痛哭尖叫說「我恨我自己」,但打從心底的感到自卑,我厭惡我的外貌、我的個性、我的成績,還有一切,我甚至痛恨那些愛我的人,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愛爛到徹底的我。於是我忽然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媽講話了,同一時間我也一直去嘗試我以前所害怕的社交,因為我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認清現實,就是「外面的人都恨我這種過動症爛人,我沒資格得到愛,所以我要趕快捨棄它,讓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位置」。 後來我開始跟大部分的青少年一樣,對我媽大吼大叫、離家出走、在她面前傷害自己,跟她有無數次激烈的爭吵,讓她宣布她要和我斷絕母子關係。我終於證明自己不配得到任何愛了,我開始節食減重、把自己綁在椅子上唸書,從過動兒變成高中優良學生,再變成大學時期的學生議會議長和親善大使。可是我總覺得還不夠,我還不夠好,因為無論我變得多瘦、成績變得多好,我總是一直活在我國三時想要當正常人卻無所適從、讓媽媽丟臉的那個下午。我真的對她感到很抱歉,可是我很害怕她對我有期望,因為她對我的期望,我都做不到。 直到後來我畢業了,第一次教甄落榜,我才跟我的母親和好。 教甄季節和任何年輕人的就職情況,就像是一場隔著玻璃窗的鬥獸獵場,所有在一旁等著觀看別人不幸的長輩就像觀眾,而這些觀眾都輕鬆的隔著玻璃窗,觀望著裡面的困獸是如何掙扎又是如何遍體鱗傷。 教甄落榜的那年,當然有無數的親戚和我媽的朋友呱拉哇啦的問著我媽要怎麼辦,當面問還不夠,還要用電話關心。畢竟在很多觀念守舊的大人眼中,教甄第一年沒考上,就是注定跟「優秀年輕人」無緣;畢竟很多觀念扭曲的人類心中,別人不幸的消息就是最棒的消遣。 我開始把自己關在房間,天天崩潰痛哭,決定這輩子再也不教書了,因為我就是個超級失敗者。我一邊打零工一邊寫作,意外當上作家了,卻又成為親氣口中「註定會餓死的全職作家」,所以白天我倒頭大睡,半夜一邊趕稿一邊哭。我簽下出版社準備要出書也不敢跟爸媽講,因為我又不是出版什麼臺大期刊,憑什麼入爸媽的眼? 後來在當兵前夕,我在整理當兵用品時,又聽到我媽在講電話。有親戚緊咬著「你的兒子教育大學還教甄落榜」這件事不放,但我聽到我媽大聲說「他現在是作家了,謝謝你的關心,到時候我會買好幾本他的書送你們。」 聽到她這樣說,我真的很訝異,因為從小對我跟姐姐還算嚴格的她、很少在外人面前誇我們,而且我這幾年都不跟她講話,我還以為她一定很恨我。 雖然當下我沒有跟媽媽冰釋前嫌就去當兵了。 軍中生活不算太累,但完全會與外界斷絕聯繫。好幾個夜裡我一直想要鼓起勇氣在軍營放假時跟我媽道歉,但遲遲沒有做出行動。直到某一天午餐菜色是蒸南瓜和玉米濃湯,我忽然想起小時候我媽常煮的南瓜玉米濃湯,討厭南瓜的我常常跟我媽抱怨下次玉米濃湯可不可以別放南瓜了?但在軍中的我卻忍不住把南瓜搗碎,加進玉米濃湯裡。鄰兵覺得我很奇怪,但我卻頓悟了,愛就像南瓜玉米濃湯一樣,無論是好的壞的奇怪的,都是愛與被愛的一部分。 我忽然又想到當時從楊阿姨家回來的那個下午,還有我要去當兵前她和親戚的通話,她用各種方式讓我知道「沒關係」,可是我現在才明白她根本不是放棄我或想要安慰我,而是她對我有從不反悔的愛,而且這種愛不需要理由。我在青少年時期所追尋的答案,就在問題的反面。為什麼會有人愛著這樣爛到透徹的我?因為我很幸運的擁有別人的愛,而那份偉大的愛,就來自於母親。 退伍的一周後,我去應徵代課老師――也就是親戚長輩口中罪大惡極的「流浪教師」。因為我要克服陰影努力的好起來,因為我終於要跟我媽說,我其實一直努力的想要變好,我不希望看到您為我擔心,既然您說走自己想走的路也沒關係,那無論我有多奇怪、我的路有多不被看好,我都要在我的路上找到燦爛的光,讓您知道是因為有您的愛,所以我努力的變好。 為什麼現代人高喊「不要生小孩」?其實很多聲音的源頭不是因為自私或不孝,而是來自於對母親的一種心疼,養孩子,真的太苦了。我曾經問我的母親為什麼要生小孩,我以為她會說「生了就生了沒辦法」或是「養兒防老」,但她說,她想把她擁有的愛傳遞下去。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生小孩,但每次我告訴我的學生「無論如何我都會支持你」的時候,我就會知道我媽是怎麼愛我的。 只要您有付出所謂的「愛」,那麼那份愛一定會用不同的方式在您的孩子身上流轉。有些心靈手巧的孩子可以把「愛」捧在手心,迅速變成一朵鮮花甚至是一幅精美的油畫;但有些連路都走不太穩的特殊小孩則會揹著書包開始搖搖晃晃的趕路,雖然連書包拉鍊都沒拉,但他小心翼翼的把收到的愛藏在書包裡面的夾鏈袋裡,清楚記得,有一天在旅程比較順暢的時候,要充滿自信的回應媽媽說過的「無論如何我都會支持你」這句話:「無論如何,我都會努力長大,因為我知道您在支持我。」 祝福各位母親、還有擔任母親角色的人,母親節快樂。 - 本文網址: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9222 我的專欄: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uthor/791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屏榮國中部

 

怎沒考慮屏榮國中部呢?

聽說口碑還不錯,老師也盯的緊

私立的!

國中部剛成立兩年,今年第三屆,朋友兒子目前讀國一,反應不錯,我家女兒也預劃今年進去

可以拿國小在校成績申請入學獎學金,印象獎金挺高的

私立學校學費一定比公立貴,但是個人覺得在可接受範圍,重點校風好、環境好、師資好才是我挑學校的首要條件


台灣的教育很容易讓人平庸化

 

一個中山大學老師寫的文,分享

三金有青少年得獎不是新鮮事,但每次有青少年得獎時,媒體就會問:各位在那個年紀在做什麼?

我不會說任何一種專業的養成都需要"從小早慧並加以培養"才能得來。有些人本來就是在某個時刻忽然進入那個產業與專業~專業的養成本來就沒有公式,只與潛力實力與時機有關


但是各位也可以想想,為什麼人家小朋友年紀小小就可以演這麼多戲,而且還不是父母搖錢樹,是真的去發展她熱愛的興趣與天份,讓她的專業被看見,而不是在擔心週一早上早自習要默寫課文???


可能有人會說,因為她唸的是歐洲學校啊,英文好啊。但我想問的是,那為什麼我們多數學生念台灣學校,中文也好,但是不像林品彤熱愛閱讀,為了表演去閱讀而認識角色?我們的小朋友之所以看書是為了什麼?寫讀書心得報告 (寫完交差就忘),要不然就是借很多書回家來表示自己好喜歡唸書。


這種無效學習與假認真可以一直延伸到大學畢業,然後年過三十可能還是一事無成。


所以我想問題就是出在我們從小做了一堆無效學習,花了大把時間只累積到通過考試以及自我感覺良好(或不好)的經驗,最後變成無用的大人。


有多少人想過如果不需要應付那些無聊的東西,你從小就去把自己喜歡的事發展成專業~ 你真的會對什麼20出頭就事業有成感到訝異嗎???


我的確認為台灣的教育很容易讓人平庸化,然後在那種虛假的評量體系中能出頭的,常常就是能迎合各種平庸教育設計的學生。所以平庸的人最後得到甜頭與權力,然後我們就讓平庸的人來統治。


這是不是這個社會自找的?



中醫碰上高科技,李宗恩博士

睡午覺會長高嗎?睡眠與長高常見的3大QA整理

Q1:睡午覺會長高嗎?

A: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約為晚上11點到2點左右,因此於夜晚睡眠仍比白天睡眠有更良好的增高效果。但若孩子因體力需求需於午間進行小睡,建議應將午睡時長控制在30分鐘內,避免午睡時間過長而影響了關鍵的晚間睡眠品質,干擾生長激素的分泌。

 https://tw.news.yahoo.com/%E5%B9%BC%E5%85%92%E5%9C%92%E5%BF%AB%E9%96%8B%E5%AD%B8-%E5%B0%8F%E6%9C%8B%E5%8F%8B%E7%9D%A1%E5%8D%88%E8%A6%BA%E4%B9%9F%E6%9C%83%E9%95%B7%E9%AB%98%E5%97%8E-%E9%86%AB%E5%B8%AB%E9%80%99%E6%A8%A3%E7%9C%8B%E5%BE%85%E5%8D%88%E4%BC%91%E6%99%82%E9%96%93-070000429.html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mZWVkcy5zb3VuZG9uLmZtL3BvZGNhc3RzLzE3ZjJkYjkwLWNkYWUtNDM1Mi1iZDY5LTFiODIzNWQxMjk0ZS54bWw/episode/YzYyZjBkOGYtYmU0OS00MmVjLWE3ZGUtMTIxODdkZTZmZjU5?ep=14


當中醫碰上高科技,李宗恩博士為你釋疑,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不再只有打針或吃藥這個選項。

本集節目重點:


1. 從史丹佛電機博士到中醫領域

2. 青少年的身心問題中醫有解

3. 長高的關鍵是睡眠

4. 轉骨方的迷思

5. ADHD的治療方式

6. 爸爸是孩子面對世界的範本


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原本為矽谷高科技企業管理人及投資人的李宗恩,因父親罹患肝癌,經化療後病情卻不見改善,李宗恩開始轉而求助於中醫。原本的他也是半信半疑,後來發現父親本來身體虛弱,經過中醫的治療,雖然父親終究還是離開了,但離開前的生活品質很好,可以生活得像正常人一般。


李宗恩指出,中醫其實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不只是一個虛無飄渺的「玄學」。他透過研究古籍醫書,重新解釋中醫理論,像孩子的生長發育、ADHD、叛逆等問題,其實都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來緩解。


一起聽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廈指定傳人──李宗恩博士,如何用現代科學的思維,來善用古老的智慧,帶你以「平衡」重於「對抗」的方式,幫助孩子擺脫成長過程中的惱人問題。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附小雙語

投影片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7GkyL_7Nqkq-qI3nNrXQwzx_b0HY7XY?usp=sharing



他說雙語教育的規範之前都是各縣市政府和教學現場各自解讀

但現在有整理定義了

國教署不要求全英授課

而且是上該科,核心概念用中文說明

我找一下他的簡報

國教署國中小組公布新年度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有清楚列出國中小雙語學科教師教學的原則,相信熟悉子斌與本團隊理念的大家,可以看到國教署已經定調:


1. 學科本質為主

2. 雙語學科教師要要了解學生的英語程度

3. 絕非全英授課且不強調中英文的固定比例

4. 避免「同一句子同時夾雜國語文/英語文」

5. 學科雙語教師無須對學生的英語言能力進行評量(故無需列語言學習目標,因為不會要求雙語學科教師評量)


而在計畫目標中,已提到是以學校環境建置為主並「建構我國雙語教學模式」。


前述這些內容在子斌「沃土(FERTILE)模式」雙語著作裡與各場雙語教育相關分享中皆是反覆強調,尤其是子斌一直相信台灣可以走出自己的雙語道路,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一些成果。


期待22個縣市教育局處與國教署國中小組各種雙語相關計畫委辦團隊都能夠依照理念辦理,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協助現場教師,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發展出屬於臺灣的雙語教學模式。



為何雙語教育選擇英文

1、CP值最高:使用上最通用

2、google等知識的資訊量:70%以上是英文,中文頂多5-7%


*雙語教育要有彈性:面對學生程度不同,老師要看情況調整學生的吸收能力,語言程度好,再用高一點的比例,要以課程學習到為目的,語言是附加的。


國教署定調雙語教學政策目標:


國中小階段:「普及提升」

 國教署定調雙語教學政策目標:

高中階段:「重點培育」

雙語實驗班50%英文授課

雙語教育不要走歪

1、不改要求學生背誦該科單字(誤解雙語教學目的)

2、學生的英文能力要在英文課養成,雙語課是練習溝通和提供環境

*外師是良好英語的來源

*但台灣的外師品質是偏低的(鄰近國家的外師待遇都高很多,所以很難聘到英語系國家的外師,大多是菲律賓等國際的外師)

*他看了30幾個外師的教學,大概只有3個是符合教學需求的

*外師不可以獨立教授雙語課

現在講到的情況是我們的情況

他認為教育部現在設定的門檻 B2不是必要門檻

研究證實教師B2跟教學品質沒有正相關(和B1程度的教師相較)

不要對外師有盲目的期待  有的外師連班級經營都沒辦法


目前EMI全英授課的大學(全科系都有,至少1/4以上的課程有)









1、未來大學升學後的需求考量(銜接高教的EMI全英課程)






1、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英文教學狀況(反問)

2、主動跟孩子練習





AI可以取代一些情況和基礎的功能  但語言還有跨文化的經驗和學習的重要性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大師兄:我最想要謝謝我讓自己活下來

4/19  選擇,真好

1、民政局殯葬局是公家單位和私人葬儀社

2、日班,夜班下午4點到晚上12點或是晚上12點到上午8點,火葬場,月休8-10天,也不加班。平均一個班只有5-6個人推進來,薪水4萬5!

3、當看護,一天24小時薪水2300,300元被仲介抽走,要4萬5很硬。

4、雄中

5、分屍案,一個人分成3個袋子,心中只有一個聲音是4萬5支撐著我。因為師兄沒學歷,年紀30幾,也大了。


6、做殯葬業,家人會覺得帶不好的東西回家,小孩哭,狗再叫,所以家人反對。在雄中的學生想考生死學系,媽媽一定會反對。

第二關,看遺體和屍臭。

殯葬業很多流氓,或更生人,顧賭場,詐騙,人生沒得選,但他們至少願意做為社會付出的事情。葬儀社服務的是沒有家屬的遺體,比較不可怕。

 當年聯考武淩以下隨便填

民政所公立的是沒有家屬的,是自殺,海邊,等等,屍體有很可怕的

服務過中壢,桃園殯儀館

只有北北基有免費聯合公祭,是最爛的日子,


私人葬儀社,禮儀師,也要念大學,所以20幾歲做10年就被淘汰。有很多人40歲才去修學分

何不馬上就當禮儀師   夜班4萬5,日班6萬,要看任何血肉模糊的屍體。為了4萬5沒有辦法。

台北的小孩沒甚麼人舉手

新竹矯正學校,300個人詐騙占一半,一個16、17歲,當車手有基本底薪1-2萬,一個月最高抽成最高40萬,現在關關不久,他覺得沒得選,但是人生有得選。

日班要出去接遺體,6萬,開2台車去12樓接遺體,另一個人去樓下接找頭

吸毒的案子,很可怕不趕接

上吊,一個人抱一個人剪繩子

師兄開始 105、106年殯葬所

父親是搭鷹架的工頭,一個月10幾萬,但賭博把錢賭光。

照顧10年,20歲到30歲,前5年半身不遂,後5年植物人,每天都拍背,翻身,換尿布,抽痰。

選擇

負責

選擇

負責

寫作是一種療癒,讓你跟你人生和解,是讓現在的你認識未來的你,所以2018,8、12在ptt開始寫書,文學界的人,誰都不認識。

誠品第一名,但是後來賣書沒有很好,但是圖書館借閱率很高

你現在的所有苦難,會成為你未來的養分

高雄榮總有個醫生,你爸第一次中風就失智,所以才會玩大便,摸別人屁股

2年前,離開殯葬業,現在念銘傳大學完成學歷

現在做寵物中途,我幫狗,但其實是狗幫我,因為童年他遺棄了一隻挪威那。

大師兄有憂鬱症,所以想死去找高中數學老師

 以前房間只要有床和電腦就好,但是養了胖吉後,他有空氣清淨機,還有帶他去各種寵物展,他在一次演講後離開,他卻沒有好好抱抱他,今天你回家發現你愛的人還在,你要謝謝天。胖吉是天使,要去幫助別人。

講了被霸凌的高中生,跳樓,跳樓

 


 

  • 2023-12-01 (更新:2023-12-05)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9377
  • 2023-12-01 (更新:2023-12-05)

大學沒畢業,為照顧父親,做沒人想做的長照和殯葬工作》大師兄:「我最想要謝謝我讓自己活下來。」

大師兄說:「我以前很討厭一句幹話,過去人生的苦難都將是你未來的養分。」過了很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原來這些是真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要放棄你自己。」


如果人生是一齣戲,作家「大師兄」人生際遇離奇的程度堪比肥皂劇;明明是極悲傷的劇本,但他習慣用戲謔自嘲的口吻,雲淡風輕的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

2018年,他在PTT Marvel版寫「接體員的大小事」文章爆紅,5年內接連出版《你好,我是接體員》、《比句點更悲傷》、《火來了,快跑》、《孝子》4本書,躋身暢銷作家之列。

當年,獲頒金石堂「最佳星勢力獎」,他在台上說:「我最想要謝謝的是我自己。謝謝我自己在小時候常常被老爸揍、有人常常來討債的時候沒選擇放棄自己。因為家裡債務而轉學的時候,也沒選擇變壞。甚至在長照爸爸快10年,也沒選擇帶著他一起離開這個世界。我謝謝我讓自己活下來,才能在台上跟你們分享。


 

30歲前人生,因爸爸痛苦不堪

大師兄形容爸爸,「他從來沒有拍過我的肩膀說,兒子啊,你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但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人千萬不能賭博』和『我真的很適合當看護』。」

在爸爸離世之前,大師兄真的很恨他。因為父親好賭,四處欠債。小學起,爸爸就帶著一家人跑路,大師兄轉學5、6次,轉到根本沒朋友,在學校還會被同學笑「你就是騙子的兒子。」

大學念一半,為照顧中風的父親而休學。曾經做過超商店員、賣場收銀、開過運鈔車、賣過雞排,爸爸倒下以後,他去學怎麼照顧病人、考居服員證照,進入長照業。「做看護那段時間,其實我很快樂,」這是他人生第一次感覺自己「被需要」,「你可以聽到家屬很多的『謝謝』,那是發自內心的,和你在超商賣煙聽到的『謝謝』,是完全不一樣的。」

30歲那年,父親去世,因為負擔不起喪葬費用,他們選擇不用花錢的聯合公祭,送走爸爸。而這也成為他踏入殯葬業的契機,進入殯葬所當起接體員、管理冰庫、火葬場技工。

爸爸從未教過他任何事,但他的人生卻因父親而改變,去做那些他從來沒有想過的工作。

 

小學被債主拿刀抵住威脅

從小,大師兄就覺得活著很痛苦。小學2年級,爸爸一個朋友打電話來找他,大師兄把電話拿給爸爸;爸爸掛了電話後,大罵他幹嘛說自己在家。大師兄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沉默沒說話,爸爸氣得拿皮帶抽他一頓。從此,他變得很害怕接電話。

幾個禮拜後,那個叔叔又打來電話,大師兄看著爸爸,說「我爸不在」。沒想到爸爸大罵他為什麼說謊,他心想「大哥你有毛病嗎?你上次不是才叫我說謊?」結果他又被皮帶抽一頓。

後來,他終於知道自己為何被打了,原來叔叔第一通電話打來是要催爸爸還錢,第二通是想找爸爸出去喝酒。「我錯在哪裡?我錯在不知道他何時欠人家錢,就連爺爺或親戚打來,我都不知道可以說他在家嗎?」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他從小就得學會察言觀色,迎合爸爸的心情,不然只會挨揍。

念小3、小4時,有一天一個叔叔衝進來、拿刀子抵在大師兄的脖子上,如果他不說出爸爸在哪裡,就要一刀砍死他。他當場哭出來,但不是因為自己被刀抵著,而是那天早上爸爸說「不管誰來,你敢講我在家的話,我就打死你。」不管他怎麼做,橫豎都是死。

大師兄其實是一個很會念書的孩子,考高中時PR值90幾%(分數高於90 %以上考生)。國中曾考出校排第3的好成績,全校有一、二千人之多。爸爸看到成績單後卻打他一巴掌,說「為什麼不是第1名?」大師兄以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被打。後來有一次他考了校排90幾名,爸爸竟然拍他的肩膀,說「做得好」。

大師兄這才發現,原來自己成績好或不好,爸爸根本不在意,他只在乎那天賭博贏錢或輸錢。每次父母吵完架後,媽媽總對他說:「以後家裡就靠你,你要認真賺錢。」大師兄心想「我認真賺錢有用嗎?老爸在外面欠的洞有多大?我一輩子賺錢給他去賭嗎?」

 

老師對他說「寫作吧」

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大師兄回去高中看數學老師,老師鼓勵他「嘗試寫作,」他把老師的話聽進去了,當天回去就開始在PTT上寫作。從此,也改寫了他人生的劇本。

他笑說自己從小就很聽老師的話。小學時老師處罰全班,回家抄課文100遍,隔天全班只有他一個人真的交出來。

在PTT寫殯葬業故事的那段時間,其實是大師兄內心最痛苦的時期,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暗暗把它當成遺書在寫。

大師兄後來找到一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2年前,開始幫忙做狗狗中途之家(在狗送養之前暫時收容)。第一隻狗狗是從繁殖場出來的法鬥犬,大師兄照顧一個月後帶牠去送養會。結果牠被百般嫌棄,牙齒掉、外表差、健康不佳,沒有人想領養。

看著牠,大師兄突然覺得牠跟自己好像,原生家庭狀況不好、沒學歷也沒背景,走到哪都被人嫌棄。他的心情非常難受:「大家常說『每個人都值得被愛」,但還是會有人永遠找不到愛吧?」

戲劇性的是,當天有人私訊大師兄,全家特別兼程從台中跑來看那隻狗狗,並且當場決定領養牠。看著狗狗被人領養、得到愛的過程,大師兄感覺自己被療癒了,心裡原本缺了的那塊被人填補,「幫這麼多的狗狗找到幸福的家庭,讓我知道原來愛真的存在。」

 

離開殯葬所,一度想去偏鄉當老師

《你好,我是接體員》一出版立刻登上銷售排行榜第一名。而後改編成同名音樂劇,全台巡演;今年更改編成電視劇,即將上架。大師兄知名度打開,挑戰接踵而來,由於殯葬所是保守的公家機構,他面臨生涯抉擇,要繼續當殯葬所的小助理,還是到外面去當大師兄?

一直以來,當老師或公務員是他的夢想,「我求學生涯遇到很多好老師,人生很大一部分是靠老師幫忙撐起來的。」去年,他從殯葬所離職,曾去TFT(為台灣而教)面試,想去偏鄉當老師,但「大學沒畢業,是我的『硬傷』。」於是近2年回學校念碩士在職專班,補學歷的不足。

無法當老師的他去了民間的禮儀公司。今年初工作時,心臟痛到倒下,被救護車送急診。幾經掙扎後,他決定離職、好好休養生息,這2年就專職接演講。光是今年,演講場次就破200場,全台跑透透。

這個決定對他來說很不容易。他向來最佩服敢放棄穩定工作、追求夢想的人,因為從小窮怕了,很怕沒錢的日子。為此,他也做好準備、預存2年的生活費,若演講邀約收入零的話,也能夠活下去。

 

想告訴孩子「人生是有選擇的」

某種程度來說,大師兄雖然沒如願成為偏鄉老師,但到各級學校分享殯葬行業、職業介紹和生命教育,影響的孩子變更多了!

只要有學生想聽他演講,即使學校再遠或人很少,他都去。像花蓮南端的豐濱國中,全校只有48個學生,但他願意坐車來回7小時、騎摩托車2小時;對他來說,自己的演講對學生有助益,才最重要。

曾有學生問大師兄「為什麼這麼有勇氣,自我揭露?」對他來說,揭露自己的成長過程,也是一種自我療癒,讓他變得比較快樂。

大師兄最想講給和自己有類似背景、家庭弱勢的孩子聽,「你的人生其實是有選擇的,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以前,大師兄認為自己是一個「沒得選」的人。從事殯葬業多年以後,他才知道什麼叫沒有選擇。

有一次,他們接了3具遺體,是一位有躁鬱症的媽媽下藥、把2個兒子迷昏後燒碳,把他們一起帶走。入殮時,要把往生者最愛的東西放進棺木裡;叔叔在國中生弟弟的棺木裡放了參考書,他說:「這個孩子一直很努力念書,想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翻轉命運。」

「但他媽媽有給他機會努力嗎?沒有。他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大師兄對學生說:「只要還活著,就代表你還有得選。 」

 

「活著,就很不容易」

大師兄說:「我以前很討厭一句幹話,過去人生的苦難都將是你未來的養分。」過了很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原來這些是真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要放棄你自己。」

看了很多意外,他有感而發地說:「活著就很不容易,可能哪天人走在路上,一個意外、人就沒了。」「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給你自己一個機會?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之前去接遺體,遇到跳樓的年輕小飛俠,他常忍不住哭出來。「大人跳樓,頂樓通常會有啤酒罐和遺書,他們要喝了酒才有勇氣跳。」「學生不一樣,沒有酒瓶、也沒有遺書,只有書包,他們到底是有多恨這個世界?」

大師兄很想讓孩子們知道,「有些人因為霸凌或課業問題,跳下來,覺得全世界沒有人愛他、在意他。」「如果他們在天上看得到的話,會發現在意自己的人其實很多。」

以前在冰庫或靈堂,大師兄常看到家屬哭的不能自己,對亡者傾訴自己的想念、悔恨自己過去應該做什麼的。「我好愛你、我好想你,這些話在生前講不好嗎?」他說:「溝通真的很重要,有多少憾事發生,是因為沒有溝通;雖然我沒有孩子,但我覺得爸媽真的要多努力做溝通。」

最後問大師兄對死亡的看法,「我現在可以做的是,減少我在這個世界的遺憾,」97歲的外婆和媽媽,是大師兄最牽掛的2個人,他盡心盡孝。「死後若閻羅王問我『再給你5分鐘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我可以說『沒有』。好好過每一天,不要留下遺憾,這是我現在對生命的態度。

 



https://vocus.cc/article/65d884bdfd89780001d84c78


死亡與人生的選擇|演講心得

2024/02/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一層層悲傷籠罩起一個人的離世終究殘酷,加上在場所有人不曾預料到的故事內容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重擊,許多人都不禁紅了眼眶。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被大部分人隱沒的死亡話題在現實中被公然提出,我覺得很開心,這應該是我聽得最入神,也最滿足的一場演講。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身邊的人能夠坦然面對死亡這個每個人一定會經歷的人生歷程,可前陣子每當我和家人提起,總有種尷尬浮出當下的氛圍,因此我漸漸不再提起,從慢慢接觸有關死亡話題以來的這些日子我都知道,生命的得來不易,也努力想多和所愛之人相處。


可現在的我回過頭,赫然發現日子如流水般漸漸沖去剛開始的那一個心願,還是無法阻止最近一次又一次的爭執與不快。但我想這是完全正常的,人在生活中的狀態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因為幅度太過微小,我們都未曾察覺,所以才需要新的刺激。這種情況有點像潮水,一波一波沖上砂石,即便水終將退去,砂石卻已被逐漸磨平,逐漸變得圓滑。


不小心有些偏題了,大師兄的演講中談起自己小時候有個可說是糟糕的父親,酗酒、賭博、借錢、家暴樣樣不差,他說自己因為到處躲債,也交不到什麼朋友。然而,更讓人崩潰的還在後頭,有一天他父親中風了,使還在上大學的他只能中輟,到處工作賺錢照顧父親,身心俱疲的他罹患了憂鬱症,每天都活在最深的絕望中。但在這時候,被黑暗幾乎吞噬的他找到了自己的高中數學老師訴說自己很想死。「既然你都要死了,何不在死之前紀錄一下自己的經歷呢?」那個老師這麼建議他,於是一位優秀的作家誕生了。聽完他的經歷,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是怎樣的毅力才使他能在宛若地獄的生活中堅持到自己生命中的光芒灑下的一刻?


要說到整段演講我最印象深刻的故事,便是大師兄在殯儀館內親眼見證的現實悲劇。一位父親來到殯儀館想看看僅來到世上三個月的女兒的屍身,因為死因未定,大師兄只能在一旁確定那位父親沒對屍體動手腳。於是那位父親對女兒說了整整二十分鐘的心裡話,傾吐了他的歉疚、遺憾與悲傷,時間到後才被大師兄請離開。就在當天,大師兄看見新聞播報著一位父親親手掐死了自己才三個月大的女兒,因為她剛出生就被診斷腦死。剛開始我以為那位父親是一位精神病患,但後來聽到緣由後才感慨,原來殘酷的生活真的有可能會扼殺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

大師兄提到,那位父親做了自己的「選擇」,也因此付出代價,而又談到自己為何不殺了自己怨恨已久的父親,一了百了,也是自己所做的「選擇」,沒有或好或壞,沒有是非善惡,只有必須承擔的後果。


其實在演講最後我一直很想上前問他問題「如果遇到有一個人很想自殺,說自己每天都好像活在地獄裡,生活中只剩痛苦,你會跟他說什麼?」原本我的回答是,我會尊重他的選擇。因為我不是那個人,自然無法體會,亦無法想像他所遭受的,是怎樣的痛苦,所以我無法和他說「未來一定會更好」之類的空泛話語。我最終還是沒有上前,不只是因為旁邊的同學可能會用關切的眼神鎖定我,也是因為我認為我已經知道會得到怎樣的答案。如同他的經歷,很有可能他會選擇給予那個人一條嶄新的,甚至是其從未想過的道路選擇,就像明明是數學老師卻給了他一條名為寫作的道路。

「生命從來都得來不易,給自己一次機會吧。」這句話在他的演講中出現無數次,我能想像他也會對每個人這麼說,無論其身在多麼殘酷的現實。


所有人的生命亦是許許多多的選擇堆砌而成,我們所做出的每個選擇,每條道路都會帶著我們通往那未知的未來,有時我們並不知曉前方迷霧後等待我們的,會是野獸還是寶藏;有時我們能預知前路可能帶來的問題或好事。但我們只需要記得,我們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是我們內心所向。或許會後悔,會失望,會慶幸,會驚喜,但這條路我們必須一直走下去,直至我們所要到達的彼岸,我們所能做的,僅是為了盡力不讓自己保有遺憾罷了。在這漫漫的旅途中,一定有著許多美景和困境,伴隨著喜怒哀樂,把所有經歷過的寶貴回憶裝入行囊,繼續走下去。


我們都有幸能至人間走一遭,就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了自己活一回吧!



2015年改編成電影《拼湊夢想》 

https://fena9570.pixnet.net/blog/post/114787358

https://fena9570.pixnet.net/blog/post/11478735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FFufNp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