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再談全球化已死 國安及經濟領先凌駕全球化之上還算全球化?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2706
聯合新聞網 2023/07/04
張忠謀說,全球化是早期各國不顧國界, 追求商業利潤及承擔商業風險,致力追求的目標,包括後來美日很多專家學者出書,強調「世界是平的」,但也只有在2010年達到全球化最好的狀況,未能真正達到全球化最高境界。
張忠謀並舉例說他在德儀任職時,當時德儀執長在召集主管舉行經營會議、評選排名前100位主管時,就提出說明公司將給予這前100位主管員工選擇權及公司的規畫,當時他說若是執行長退休,估計可領到1,600萬美元,他的評比排名第三,估計做到退休可領800萬美元,但當時離退休還要做相當久的時間。
張忠謀說,當時的1600萬美元已經相當多了,但和排名50萬以後的落在25萬到35萬美元,落差也是很大。張忠謀接著說,隨著全球化發展愈好,很多公司現在執行長一個月薪水都超過1600萬美元。
張忠謀說,全球化造成很多國家中產階級被弱化,或失去很多工業機會,例如美國鋼鐵、汽車、成衣相繼外移,甚至沒有了,這些人感受不到全球化的好處。
從國家的角度,張忠謀也以格雷厄姆・艾利森所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解釋一個既有強權,看到急起的強權,會展開壓制或發動戰爭的行動。
張忠謀指出,美中衝突擴大,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寫照,只是目前雙方並不以發動戰爭為前提,透過禁止若干高科器械或通過《晶片與科學科案 CHiPS 》,及提高關稅等,強化本身或削弱對方競爭力,達到軍事或經濟領先。
張忠謀強調,美國種種措施,都是反全球化,尤其去年12月拜登政府參加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移機典禮,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工會也跟著回來!」他聽了很刺耳。
張忠謀說:「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但現在已演變為「國家安全科技領先」以及「經濟領先」的重要性 凌駕全球化之上,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 「競爭高於合作」。
張忠謀說,美中兩國已重新定義全球化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不傷害本國現在或未來科技經濟領先條件,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業及服務進入本國。 」。「但這樣算全球化嗎?」張忠謀雖沒說答案,但他說「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快死光!」
2021張老就開示了 懂的就開始買了 10/26 12:55
台灣這世代最該感謝的人~ 10/26 12:56
真的 一堆etf都靠台積 10/26 12:57
大家被動投資這麼順利都是靠台積 否則早去求包養 10/26 12:58
2019運動會開示後, geopolitics變成key word 10/26 12:58
美國開始制裁大棒 10/26 12:59
三普不就是最反對全球化 全部都回去美國製造啊 10/26 12:59
剩幾年可以逃QQ 10/26 13:00
怎麼會是矽盾已死 應該是矽盾結界完全開啟才對 10/26 13:02
疫情時就反全球了 又不是今天才開始 所以中國哭哭
→ Haerin520 : 也只有台灣人整天拿台積電說嘴自豪吧 10/26 15:07
→ Haerin520 : 不曾看過美國人說蘋果好厲害輝達世界第一 10/26 15:08
→ Haerin520 : 台灣真的跟某國滿像的嘻嘻 10/26 15:08
推 yenchihh : 他幾年前就已經預言了,現在都很注意張講過的話 10/26 15:09
→ yenchihh : 他講之前哪有人覺得晶片是戰略物資 10/26 15:10
→ hbj1941 : 對啊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整天再說台積電是自己的但又收不到稅 10/26 15:12
推 Fezico : 全球化已死其實蠻微妙的... 10/26 15:21
推 wsx26997785 : 正確 看看VT那鳥樣 全球化被中俄破壞了
不看台積電的話,台灣今年景氣其實很差
整理 紀泰永 天下雜誌787期
發布時間:2023-11-28
全球化已死,各國忙著找盟友 區域合作就比較好嗎?
世界正在應驗張忠謀所說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各種區域合作協定不斷冒出,各國合作愉快嗎?從墨西哥與美國的互動可見端倪。
一年前,台積創辦人張忠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這句話,正慢慢應驗中。
過去,全球化看的是比較利益法則,哪一國的人力充足、技術領先與成本低,企業就逐水草而居。現在不一樣了,地緣政治與國際盟友間的合縱連橫,主導了產業佈局的新邏輯。各種區域合作協定也冒出頭來,如「美墨加協定」(USMCA)、「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等,都是因應地緣政治與區域合作而生。
《分裂的世界?》一書,集結14位台灣國際政治的頂尖學者,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區域合作如何取代全球化,形塑新的國際與產業秩序
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裡面跳舞
英格爾近年積極投入晶圓代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日和晶片戰場作者Chris Miller對談,回應提問英特爾投入晶圓代工是否能成功,張忠謀說,「英特爾要做晶圓代工、黃仁勳就說過了,台積電已經學會跟400個夥伴一起合作共舞,而英特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舞池裡面跳舞。我蠻認同黃仁勳評論。」語畢現場笑聲連連。
Chris Miller也回應,「從半導體的國際分工來看很難有一個國家自給自足,最後可能花很多錢也不會做的比較好,雖然很多政府想要自給自足,從英特爾來看要建立晶圓廠不容易,很多公司要和台積電競爭,很難跟台積電的經濟規模競爭,我是歷史學家很難預測是否成功,但我的研究顯示要從頭到尾打造晶圓代工產業是不容易的。」
中國大陸半導體技術起碼落後台灣5、6年
張忠謀今日出席半導體世紀對談和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對談,張忠謀說,美國推出晶片相關的產業政策,讓中國大陸發展腳步能夠緩下來,「我也沒什麼意見,甚至支持這個方向」。
張忠謀表示,在製造技術方面,看過中國大陸最先進的晶片,那些晶片是台積電五、六年前就能製造出來,因此認為中國大陸起碼落後台灣五、六年。
美國以為靠花大錢就能進占半導體 太天真!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先前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8月在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時,在蔡總統的午宴上向裴洛西和其他美國議員表示,若美國以為靠花大錢就可以進占全球最複雜的電子製造市場,那就太天真了。
張忠謀告訴裴洛西,美國想要可信賴的半導體產業,就應該持續投資台灣安全;畢竟美國現在想做的,台積電早就完備。
張忠謀說,台積電早就在亞利桑納州布局,他樂見台積電能從美國政府的補貼中獲益,問題是美國覺得這樣就可以獨力拿下晶片製造業?張忠謀告訴裴洛西,從大開支票到成立自給自足的晶片產業,還有好長一段距離。
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
張忠謀自2018年退休後即不決策公司相關投資事宜,不過身為台積電創辦人與精神領袖,張忠謀退休前就預告,「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隨後在2021玉山論壇也重申此論點,並說「現在這情況依然不變,台積電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如今相關預言已經成真。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5/post/202301170070/
謝金河國際總經
2023-01-17 15:56
去年受疫情、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等因素影響,全球經貿掀起腥風血雨,也是全球化之死的轉折。未來若美中晶片戰爭愈演愈烈,勢必衝擊台灣的外貿,因此出口市場如何無痛移轉,將是重大課題。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脫口而出,說了一句「全球化幾乎已經死亡」的字眼,一時之間,全球化到底死了沒有?引來大家熱烈討論。以歷史的演化來看,逆全球化、產業重整、關稅壁壘,其實都是地緣政治的前戲,接下來在大國博弈中,以出口為導向的經貿大國面臨的衝擊與挑戰會更大。
全球化大旗始於美國前總統雷根、英國前首相柴栔爾當政的一九八○年代,他們鼓勵資金、人才、貿易自由流動,跨國企業開始將供應鏈移出高成本的國度;這個運作持續到二○○○年後,時任高盛市場策略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高喊金磚四國(BRICs),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為首的四國成為全球投資焦點,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高效率及低成本運作,中國成了全球化最大贏家,尤其是○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開啟了經濟奔馳的黃金時代。
二二年會成為全球化之死的轉折,一方面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世界面臨第三次世界大戰再起的疑懼,另一方面,從美國川普總統時代祭出貿易戰,到了拜登總統執政繼續加碼;俄烏戰爭是有硝煙味的戰爭,美國對中國發動的晶片戰爭則是一場無硝煙味的戰爭。於是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的新廠機台移機典禮上,張忠謀說:「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許多人仍希望它們回來,但我不認為它們會回來!」最大關鍵是,過去行之有年的高效率與低成本運作下的「效率」與「互利」,已在疑懼戰爭威脅的時代,轉化為「安全」為上,在戰爭的疑懼下,全球化供應鏈已不再可行,任何國家都必須在成本升高下,打造自己的供應鏈。
如果全球化走向死亡,那麼過去在全球化崛起的金磚四國及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出口大國,未來面臨的挑戰也會愈來愈大。日前,兩岸剛剛完成二二年的進出口統計,在經濟衰退的陰影下,台灣二二年出口金額達四七九五.二二億美元,比二一年的四四六四.六億美元成長七.四%,在景氣驟降聲中,台灣全年出口仍有七.四%的成長,十分不易;不過,二二年的逐月出口到三月的四三五億美元創了歷史最高,接下來逐月減退,到了十二月剩下三五七.五億美元,年減十二.一%。面對二二年的高基期,今年台灣的出口可能面臨一九年以來的另一次衰退。
疫情肆虐下,台灣從二○年起出口步入成長,全年三四五二.八億美元,成長四.九%;二一年四四六四億美元,增幅二九.三%,是歷史最高;去年的七.四二%也是高成長。但接下來考驗大,二二年台灣進出口順差仍達五一九.二二億美元,相對韓國全年四七二億美元逆差,台灣表現實屬不易,不過出超金額已不若二○年的五九四億美元及二一年的六五二.八億美元。
兩岸的貿易形勢連結很深,二二年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為三.五九兆美元,在美中貿易戰壓力下仍有七%成長,若以人民幣計價,則達二十三.九七兆元人民幣,增幅是一○.五%。而中國進出口的情況與台灣很一致,到了去年第四季都急轉直下,十二月出口衰退九.九%,進入二三年仍然是一個嚴峻考驗的年代。
我們聚焦來看地緣政治下的兩岸經貿發展與變化,過去被高度檢視的兩岸貿易依存度,二二年出現近十年較顯著的降幅。去年台灣出口到中港金額一八五九.七五億美元,比二一年的一八八九.一億美元,略微減少一.六%,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順差高達一○○四.三五億美元,如果不是這個千億美元順差,台灣則是逆差國度,可見中國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如果以中方公布的對台進口二三八○.九二億美元,中國對台灣的逆差高達一五六五億美元,這個數字更大,兩岸統計的出口及貿易差額逾五百億美元,這個落差很值得深究,更可看出兩岸貿易的依存度。
過去十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重一直在四○%以上,只有一五年一度降到三九.五%,這可能與馬政府後期的太陽花學運引發《服貿條例》爭議有關。不過,去年兩岸貿易依存度降到三八.八%,這是十幾年來新低的比重,這項數據在二○年最高達四三.九%,二一年仍有四二.三%,去年急降,六月還寫下三六.五%的新低。過去兩年,兩岸關係不佳,不過台灣對中港順差都逾千億美元,二一年最高達一○四六.八億美元,且台灣對中國順差金額一直變大。
這其中最關鍵的產業就是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二二年台灣對中港各項商品出口都衰退,包括熱門的資通訊產品都衰退十六.五八%,光學器材衰退三三.六%,橡塑膠產品衰退二四.二%;只有電子零組件成長十一.二%,金額高達一一六○億美元,這個金額從一二年的三九八.六三億美元一直成長變大,到二一年為一○四三.九億美元,去年更是一枝獨秀。顯然台灣半導體對中港的出口仍為大宗,如果美中晶片戰爭愈演愈烈,台灣出口中國受影響,兩岸貿易依存度還會再降,這會牽動台灣外貿出口,值得高度關注。
這些年,前總統馬英九最喜歡說,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不會好。其實從川普發動貿易戰以來,兩岸貿易數字仍在成長,並沒有明顯轉壞的跡象,即使是去年晶片戰爭,美國限制高階晶片出口,台灣對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出口仍持續在成長,台灣去年電子零組件出口逾兩千億美元,中國市場占逾五成,比重實在很高。
但接下來,台灣出口市場的移轉可能是一項大工程,其中美國市場對台灣愈來愈重要。台灣出口美國從一○.五%上升到十五.七%,去年對美國貿易順差二九四.一四億美元,相較一八年的一五五.二億美元,成長金額十分顯著。另一個是對東協各國的順差,去年有二六七.一九億美元,其中單是對新加坡有一六九.九七億美元;而去年台灣對東協十國出口八○六.一九億美元,成長十四.七%,約是中國市場的二至三分之一,對新南向十八國出口則達到九六八.八七億美元,將來東協及新南向國家的貿易比重有可能會取代中國。也許這是地緣政治下,未來貿易板塊變動最激烈的地區。